三木秉凤:从知识中凝炼智慧

来源:搜狐    作者:三木秉凤    人气:    发布时间:2021-11-05    

“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错误的座右铭曾误导了东方青年一百年!当一个知识储备达到极点的知识分子为一个智慧的农民打工时,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孰重孰轻之争论又开始起来。智与识,愚与鲁,聪与明,人们日用但能准而界其位者极少!是以难得糊涂成了不少人之座佑铭,因为模糊不清,我们以至于将信息、知识、文化、智慧等混而难辨。

《易经》曰:“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道者,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为智者所求,器者,事物的现象与变化,为聪者所用。信息是什么?每天映于我们五官之中的是信息,知识是什么?让我们糊口养家、养身的术技本领及一切常识等都是知识,智慧呢?则是由内心感悟到事物本质及运动发展规律的东西才算是智慧,知识属于术,智慧属于道,承载着术性思想与道性思想的信息就是文化。所以,我们一生往往是智慧领航,文化荷担道理予以传播,知识学以致用,信息去粗取精。由此,智慧、聪明、愚鲁也成为人生历程的三种境界,很多人具备了聪明的天质,却没有放射出智慧的光芒。所以,我们若从事物因果变化之中,悟得大道恒律则为智慧;耳聪目明,因势、因人、因物、因地等而变为聪明;愚鲁呢?愚者,蠢也,鲁者,笨也,蠢是没有智慧,笨是反映迟缓,不暗世事之常又不明出世之理为愚鲁。故言,智慧为聪明之根,聪明为智慧之果,两者之间是统摄与被摄的关系,是宏观之理与微观之事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是战略规划和战术应用的关系。愚鲁则有多释,有一种愚鲁叫大智若愚,就是放下了智慧与聪明,好似糊涂地生活,却心如明镜。然而,从聪明走向智慧,这是常人的方向,但从聪明走向愚鲁,太难,太难,因为愚鲁有时是智慧的自卫手段,但聪明人看不到这一点。

俗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微观之失可以通过宏观之得而中和。智者看世界,简单而一统,聪者看世界,缤纷而细腻,愚者看世界,和谐而快乐。其实现实生活之中,真正的智者凤毛麟角,真正的聪者也清楚可辨,人的智商大都在中间环节徘徊,也犯聪明,也犯着糊涂。做个智者很难,他不仅需要丰富知识的积淀和自我升化,还需要超越常人的悟性和人性的善良,在自律与自由之间相向并肩,最关健的是他必须有颗博大恒爱的胸怀。

同样,做个真实的愚鲁者也很难!糊里糊涂地生,糊里糊涂地活,糊里糊涂地死,没有是非观念,没有辨别善恶的能力,没有思想,没有情趣,没有意志,没有交流,没有尊严,行尸走肉般靠欲望的本能生活着,我相信,这样的人生除了傻子谁都不想体验。大多数人,生活在中间状态,似乎是个聪明人,却在智慧和愚蠢之间摇摆。

人之一生实际是个从愚者走向智者的过程,借用佛教的话叫“转识成智”。从愚鲁,走向聪明,一直升华为智慧,孔子总结为,“十有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过程,不仅是书本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人生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灵魂升化的过程,也是人生开悟成物的智慧过程。

人,都想做个智者。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从何处下手呢?孔子给出一条“常”径,即:仁,义,礼,智,信,五条道路。做个仁者,做个义士,做个礼者,还是做个智者、信者。也许你会担心,迂腐的儒士容易吃亏!一个真正的仁者、义者、礼者、智者、信者,是个奉献人类的人,是个奉献社会的人,是个一生都懂得吃亏是福的人,是个为大众破迷开悟的人,这样的人,他失去的是物质的微尘,得到的却是智慧的海洋!

人往往失之聪明,得之愚鲁,无失无得于智慧。智慧从道中生发,与道恒存,故对尘风世雨之惑,无住于时空,无着于人物,无执于情感,万物不为我有而为我用,故大用到来,风雨雷霆,小用到来,细雨和风,万用皆去,风平浪静。故言有之曰,智者天下以奉,聪者索之以明,愚者鲁中有以得,万象沌沌自平衡。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