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向未来文物保护志愿者参加举人村举办的“秋粥文化节”

来源:搜狐    作者:未知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0-04    

灵水村为贯彻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精神,围绕“弘扬文化强自信”、“保护传承塑品牌”、“服务群众创示范”、“崇尚道德领风尚”,将创城工作落实到实处,讲好门头沟故事,全力打造底蕴深厚的魅力之城的全区部署,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于2018年8月7日立秋日举办第十八届“灵水举人村秋粥文化节”。活动主题是:“演绎举人故事,传承乡贤美德”!文化向未来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参加本次活动并参观千年古村。同时,与有关领导进行了交谈。

灵水村于2005年11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3月,灵水村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立秋日全村人共喝“举人粥”是灵水村特色民俗活动。这一活动始自清代,善行天下,灵水粥道是纪念300年前本村举人刘懋恒父子,在荒年赈灾济民的善行义举而创立的。康熙七年六月,连日暴雨倾盆,斋堂川百姓断粮断炊、苦不堪言。举人刘懋恒和父亲刘应全为救助灾民,在村中搭起草棚、支起大锅、熬粥以赈灾民。康熙二十一年,斋堂川又逢大旱、颗粒不收,刘家父子再次捐粮赈灾,帮助村民度过灾荒。刘家父子前后共捐谷3700余石,挽救近万生命;善举感动四方。为表达对刘举人的敬仰,灵水村人遂将立秋这天改为“秋粥节”是为纪念。

举人刘增广三子——刘法才老人今年82岁,是本村解放前最后一人考上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刘法才老人大学毕业后,工作、生活居于内蒙古赤峰市,今天,也参加了本次活动;并与文化向未来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发起人朱长云先生、文保志愿者张卫进行了交流;朱长云先生提议并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保护好文物的同时,挖掘、发现更多的文物,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进行申请上报。同时,希望把灵水村“秋粥文化节”办出特色,增加文化内涵;越办越出色! 朱队长与北京永定河研究会张广林会长进行了交谈,当前,需要紧紧把握好三个文化带的文化精髓,做好保护和传承,实现三个文化带的文化创新;彰显3600年历史名城、800多年古都的历史作用,为保护三个文化带做出贡献。

今年的秋粥节即丰富、又隆重,活动表演有马栏大鼓《中国龙》、舞台剧《举人归家》表演、舞蹈《山里人家》、歌曲巜魅力斋堂欢迎您》、民俗传统文化《金猴送福》、女子新民乐组合《光芒》《胜利》《茉莉花》表演,歌曲《灵水韵》;一年一度的秋粥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了十八届。而这十八届秋粥节的举办,也正体现了灵水举人村自重要的文化符号——传承!

要说灵水村最著名的,除了明传百年的“举人村”之名,就属独特的“灵水八景”了。“灵水八景”之五——柏抱桑榆,具有1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啊!两株千年古柏(侧柏)长在南海火龙王庙内,里侧一枝上长出一棵榆树,分叉处生出一棵桑树,是灵水八景之一,是北京灵水村的“古柏奇观”中的两奇观。以及村西莲花山下的灵泉禅寺,是灵水村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寺庙,也是有文字记载北京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明《宛署杂记》记载:“灵泉禅寺,在凌(灵)水村起自汉,弘治年间(1485-1505)僧海员重修,庶吉士论记”。灵水村灵泉禅寺始建于汉代,是北京最早的寺庙,现存明代弘治年间重修的门楼。此外有娘娘庙、火龙王庙、文昌阁及魁星楼大小17座庙宇,村外还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天主教堂。山野村落中,佛、道、儒、天主四教各领风骚,相融共存,形成“四教合一”独特宗教现象。灵泉禅寺有三重大殿,坐北朝南,山门青砖仿木结构,歇山式大脊、筒瓦顶,有吻兽、垂兽,四角悬风铃,石刻件拼砌发券门洞,门额有“灵泉禅寺”石刻,并有题记“大明嘉靖癸已(1553)七月吉日重开山门第一代住持圆恭立”。山门两侧青砖砌筑旁门一座。(朱长云)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