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师益友之书画名家---王建源

来源:搜狐    作者:祁成志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8-02    

新华在线网 祁成志

王建源 江苏无锡人,1954年生。原江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现为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江苏国画院特聘书法家,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

书法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六、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一、二届扇面书法展”,“中日书法大展”,“当代江苏书法精品晋京展”,获“全国第二届电视书法大赛”银奖。书法作品刻入“晴山堂碑刻”、“杜甫草堂碑刻”、“灵山三圣殿”等景区、宾馆。理论文章十多篇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书友》、《艺术界》、《书法导报》、《书法报》等专业刊物,先后赴日本等地举办书法展览,出版了《王建源书法作品集》,《王建源作品集》,《倪云林清秘阁诗抄》。

体 验 书 法

王 建 源

书法创作这个词汇是现代人赋予的,在古代六艺中,将“书”作为士人立身处世,修身养性,显尊达贵的一种施教并且绵延长久。时至今日,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的社会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书法已从文人手中把玩既而跃为登堂入室之艺术欣赏了。

所谓书法创作,即是以书写汉字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在众多艺术门类中,这种被称为创作的方式非常独特,其一,受到汉字,书体的制约,其必须以汉字为素材,无论真、草、篆、隶,在已有典籍碑版中被确定的记载文字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反映作者审美个性,形成独特的书法艺术形象。其二,受到工具材料的制约,通常所用的笔、墨、纸。自古以来,书法的书写工具为毛笔,所谓“用笔千古不易”,因为除毛笔之外,至目前为止,还未能有达到或者超过毛笔所表现自然状态的性能,这可以说是中国一个伟大的发明。这种受到制约的独特形式的创作,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它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要把握这门艺术,其中技法训练和掌握各种书体的法则是入门和出门的主要途径。正如孙过庭所云:“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由心慕手追,到得心应手,而后心手双畅,这是学习传统法则的三步曲。然而,书法的创作决定了作者的审美观念,包括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作品的气息与格调,人生的感悟,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等等,这是由技进化道的境界,道超乎技法之上,如庖丁的神遇而不以目视,须心手相应,心与物遇,达到主客一体的神游境地——自然融于徘徊。此中有着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在有限中呈现无限的极致,这种境界往往是求之而不达,欲取而不得,有着不期然而然的偶然性。这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悟通书法内蕴之真谛方能达到道的升华。

在我的学书生涯中,注重帖学一线的贯通,二王、苏米、云林、八大是我宗法和着力最深的,他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华,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不仅仅是作品,他也包含了作者的身世观念,社会背景,审美趋向,个性特征等等。

我书斋名为“鹜虚轩”,“鹜”取自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之孤鹜,“虚”则取自老子“致虚极,守静笃”持有虚静为怀,不激不历的心境。在取法上追求融会贯通,清纯淳雅。在书写中以求随机而发,感受“自得”的体验。

庄子云:“宏大而辟,深闳而肆”,虚静的人生观有着包容天地万物的弘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由虚静的“纳”积蓄到一定力量,便会产生由量到质的变化“辟”则是生命力在扩充中的继续,有无限之大,无限之深,以称“深闳”。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所论:“虚静之心照物,则心与物冥为一体,此时之某一物即系一切,而此外之物皆忘:此即为美的观照……,但这必须通过精神与技巧的修养而始能达到。”

以明净的心灵在阑珊灯下践行,体验书法和生命之律动,为人生之最大乐趣。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