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新华在线网 祁成志
️泉 / 墨 / 流 / 风
全国中青年获奖书法家24人作品展
暨国家艺术基金书法创作人才培养班
2019·宜春雅集
主办:宜春市委宣传部、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
协办:宜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宜春市明月山管委会党群工作部、宜春市书法家协会
承办:宜春市古井泉街书画院、古井美术馆
展馆地址:宜春•温汤•古井泉街中段•古井美术馆
开幕时间:2019年4月20日
学术主持:徐利明教授
策展:蔡建中 欧阳荷庚
参展作者:(按音序排列)
蔡兴洲(黑龙江)程向阳(江 西)曹恩东(甘 肃)
杜思吾(江 西)纪 松(江 苏)金 弋(浙 江)
李 彬(河 南)刘长龙(辽 宁)林志明(福 建)
欧阳荷庚(江 西)彭洪顺(重 庆)平保龙(河 北)
王志安(福 建)王 玺(上 海)谢全胜(青 海)
杨 雯(北 京)朱河山(北 京)朱志刚(江 苏)
朱明月(辽 宁)张海同(山 东)张弘扬(甘 肃)
张聪明(福 建)赵炳坤(福 建)郑少渠(广 东)
学术主持——徐利明
徐利明,1954年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江都;文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致公画院副院长,南京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理事,江苏省艺术品鉴定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兰亭奖、“国展”及各种全国展赛资深评委。
荣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04),“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05)。
专业创作成果获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金奖(2001)、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2015),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1992),《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篆刻评比一等奖(1983)。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出版专著、译著、编著、教材、辞典计22部,论著获得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及江苏省多个奖项。专著《中国书法风格史》入选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持全国艺术科学研究项目《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担任项目负责人与主编;主持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人才培养项目《书法创作人才培养》,担任项目负责人与主讲导师。。
唐代大文豪韩愈诗句:“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韩愈曾任袁州(宜春)刺史。
徐利明:感动自己的书法,才能感动别人
著名书法家徐利明,师从林散之、启功、陈大羽等大家,几十年来笔耕不辍,通过书法不断和自己的内心及周围的世界做深入交流,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在他潇洒飘逸、遒美豪迈的墨迹之中,我们可以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而这种韵味正是我们许多中国人缺失已久的东西。
谈传统:高雅品位是“养”出来的
我们现在都在讲传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个大传统,书法传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徐利明认为 书法传统是一种积淀,长期的积淀形成大家的共识,不但是共识,而且是共赏。
关于书法传统,一是书法的艺术美。书法不仅仅是生活信息的记录与传递,同时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二是书法的精神美。感动人的作品具备了耐人寻味的精神内涵,它才能长久地感动人。书法反映了书写者的个性气质和人文情怀。自古留下的很多经典作品,为什么说它好?不仅仅是它的形式问题,还有它的精神美。正因为有精神美,我们看古人的作品,尽管过了千百年,仍然感觉是活生生的。
徐利明身上有非常浓郁的中国传统文人书画家的气质,这种是如何培养起来的?他表示,就像好的玉石被把玩了几百年下来,形成了包浆,包浆是自然的历史的积淀,人的修养就好比这个包浆,这是一种烙印,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就是积累。你在不经意当中会流露出本身固有的东西,言谈举止中表现出的惯性反映了一种气质。这个不是先天的,是后天的。
老前辈林散之先生、高二适先生、启功先生等,他们经常提醒年轻人要多读书,多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文修养。徐利明表示他曾看过于右任先生写的一副对联:“笔墨精良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学问靠什么?学问靠读书,不是简单的读,而是研读。胸无点墨气质就不会变化。所以,高雅品位是靠“养”成的而不是靠打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多少年的自觉修为而实现的。
谈创作:身心投入,潜心修养
徐利明是比较难得的诗、书、画、印俱佳的书法家,谈及诗、画、印对他的书法产生的影响时,他说潘天寿有一本书叫《听天阁画谈随笔》,这本书里他读到很多东西。诗、书、画不一定要绝,但加上篆刻须四全。一张画,画本身体现出画艺的水平,题跋体现了诗文水平,写的字又体现了书法水平,盖的印章则体现了篆刻水平。现在多数书画家都是找别人刻章,甚至还要找别人题字,因为字写得不好。作为书画家,不会做诗也是不行的,经常做诗,人的思维和精神状态会处在一种氛围里,营造出诗人的气场,这种气场会影响你的书法和绘画,包括篆刻。
谈创新:学识与功力并进
在书法理论上徐利明有两部代表作,一本是《中国书法风格史》,还有一本是《“篆隶笔意”与四百年书法流变》。在书法教学上徐利明提出三句话。第一句是“五体与篆刻全能”,第二句是“巨制与小品兼工”,第三句是“学识与功力并进”。这三句话是他的教学目标,也是奋斗目标。
在书法的道路上,有人追求定型,徐利明是追求不定型。他表示,有的人很早就把自己的书法风格定型了,然后一再重复,最后越重复越死板,写得也越来越差。他的很多想法与别人不同,在行进和探索当中,永远有东西在吸引你,你永远觉得有东西还要继续追求,这才有意思。
现在的书法家往往缺少的是学养。临帖很勤奋,搞创作也很勤奋,但却要督促他读书。很多年轻的书法家怕读书,看书往往只看标题,网络时代造成了这种很不好的风气,这很要命。文化的浅浮造成人的浮躁,作品要真正耐看,必须要靠学养。
文章来源《苏人书事 》
徐利明教授作品欣赏
风雨声 纵248cm 横124cm
长啸举头八言联 247cm-40.5cm-2
每学既生八言联 甲骨文 248cm×40cm×2
天然悟后八言联 章草 248cm×40cm×2
一室半窗六言联 138cm×23cm×2
庖丁解牛 甲骨文 68cm×46cm
战国策秦策句 篆书 168cm×43cm 纸本 2018年
苏轼《题杨次公春兰》165cm×64cm
苏轼《定风波》词 大草条幅 365cmx145cm 2018年
"清奇古怪"汉柏图 中国画 368cm×145cm×9
三友图 中国画 84cm×18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