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孟刚,生于1953年,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研究员、国韵文华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传统艺术鉴定评估委员会艺术家学部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参加了第六届、第九届全国美展,第二届中国体育美展,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漫画大展,首届世界华人美术届获铜奖、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世界华人大会—香港大型艺术展”均获国际金奖,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美术展、纪念徐悲鸿诞辰115周年全国书画展,上海世博会《和平颂》美术作品展,上海2013当代中国画百家提名展,《2017年画坛翘楚—中国艺术名家全球巡展》,入编出版有《耿孟刚作品选集》、《百年辛亥名家大典》、《新中国美术家大典》、《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当代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名人档案》、《中国当代美术家选集》、《人民艺术》、《中国艺术大家》、《中国当代美术家传世精品集》等100部杂画集。

扎根底层漫写人生
□潘大华
耿孟刚早年是以漫画作品跻身于中国画坛的。近几年来,他的绘画内容和风格有了较大的变化,已由时事漫画转变为“漫画式”的水墨人物。如果说时事漫画注重的是真,那么“漫画式”水墨人物注重的则是美。这种转变是耿孟刚绘画生涯一次大胆探索,也是其作品由“事”到“人”的一个飞跃。


品读耿孟刚的人物画作品,有一股“土得掉渣儿”的乡土气息。在当代,似乎还没有哪一位画家能以“漫画式”的水墨画对乡村人物作如此精细而倾心的描绘。他的人物画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对村姑的描写,多以个体形象出现。一般而言,在写实画家笔下,用精细的笔墨来表现年轻女性的美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对于写意人物画家而言,要想画出青年女性的美就有一定难度了。

耿孟刚运用写意只注重神似而疏于形似的特点,作画时并不拘泥于对人物外形的描摹,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抓住村姑们的本质特征——质朴、率真、勤劳、节俭、坚强,传神地勾勒出她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另一类是对农村生活、劳动场景的描写,多以人物组合形式出现。他们或拿着铁锹望着苍茫的远方,或是用一把扁担挑着他们艰辛的快乐,或是在床头琢磨着策略的生存……人物群像构图合理,既有主次,又有疏密组合和平衡感,给人一种和谐、灵动、自然的感觉。

在人物的造型、色彩及与物品的搭配上,耿孟刚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笔下的人物有一些共性:狭长而上挑的眼睛、丰腴而稍长的脸庞、丰满而红润的嘴唇,表面看有脸谱化的倾向,但人物既各有不同的年龄、衣着、体态,又显现出不同的身份、个性。尤其是对人物眼睛的处理,可谓神韵盎然。耿孟刚还善于运用浓墨彩进行刻画,突出表现在对红、黄二色的大胆运用。画家为何要选用这两种色彩?我以为这两种色彩是最贴近农民生活内涵的颜色。在人物与物件的搭配上,画家有意凸显劳动者的特征,不仅给画面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画面的匀称感。正是这个因素,形成了耿孟刚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独特风格。

“接地气,跟时代”,让作品贴近生活,是耿孟刚一贯坚持的创作宗旨。他经历过工农兵生活,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底层生活的积淀,这些不仅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也形成了他的“草根意识”——坚守民族性、平民性与通俗性。在绘画风格上,耿孟刚确立了以简约的笔墨进行创作的原则。因此,读他的画也是在回望历史、审视时代。尤为可贵的是,画家在创作中还有意识地将现代时尚元素和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合。最明显的表达,就是在现代人的文化衫上植入中国京剧脸谱的图像。另外,在对一些农家女子的描绘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将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图像。它们是那样和谐地融为一体,毫无生硬之感。这些,都体现了画家对水墨人物画创作的不懈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