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沐堂自叙

来源:新华在线网    作者:聂振文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3-23    

新华在线网 祁成志

天 沐 堂

“天沐堂” ── 乃一代宗师张大千先生创立的“大风堂”第二代嫡传弟子聂振文先生之堂号。

由西泠印社社长、当代国学大师、百岁老人饶宗颐先生题写。(饶宗颐先生、字选堂。)

天沐堂自叙

吾生于辽东,毗临鸭绿江。七岁从父习二胡,不成器。九岁始涂鸦,乡下无师可循,终是信手无度。至束发懵懂,常自言自语,假以时日,吾以何立天地?思忖良久,乃笃定“绘事为吾之道途也”。

吾幼时习古,为“门庭”所囿,无有选择,今日思来,实为至善,故吾以古为范,不做它想,实乃吾平生之所幸也。

志学之年,闲暇间习武之,实有“仗剑天涯”行侠之想,累七年余。

未冠赴试鲁艺(鲁美),虽艺业通录,然未就,实因家贫乏资。此乃吾平生一大憾事也。

及弱冠,得拜本地仁贤史公成俊先生门下,始习字,鸿蒙顿启,吾方知字以法论耳。

而立之年,吾得缘岭南派大家,少昂宗师高足李公汝匡先生,遂拜门下,得识岭南派“水色明快,艳而不媚”之法理。

乙丑(2009),吾不惑。始有宝岛名家,张大千关门弟子、国画大师孙公家勤先生游艺于丹东。家勤先生系出豪门,其父乃北洋军统帅孙传芳、馨远将军是也。其艺声远播,名望高居庙堂,实出有因。民国以来大名家,宝岛谓之“过海三家”之黄君壁、溥心畬、张大千者,皆为其师也。

家勤先生儒养博厚,清雅流风,艺术渊深,俨然一代大家。蒙先生不弃,青睐有加,纳吾为徒,视若子嗣。先生言传身教,施以甘露,除点拨古法外,重在倾囊精授大千祖师泼彩之法。吾如“渴骥奔泉”,如遇甘霖 ,如此朝夕参研,无有懈怠,今十载有余矣。念兹思之,伴家勤先生左右,深感家师之气象胸怀有如一涌清流,足可荡涤愚我等之胸痹也。

庚寅孟冬(2010年),吾于京访友,偶遇当代名宿郭公子绪先生,甚是言欢。先生对我略有耳闻,印象颇佳。吾于书道,欲上层楼,正于困顿之际,恰逢其时,得友人在郭公前点拨推介,先生欣然之,纳我为徒。吾于郭公处得书法真情。

嗟夫!蓦然回首,一饮一啄,机缘天定。以吾之愚,得遇良师,乃幸乃福焉,虽筚路蓝缕,初心不改,况尽得名士大家之提携,诚天赐恩泽也!吾常恩念之,故定书斋名“天沐堂”。(匾额乃百岁寿翁国学宗师饶公选堂先生所题,此亦吾艺途之大缘也。)

夜阑人静,吾常自省自察之。半生蹉跎,数十载光阴,犹电光火石,白驹过隙,似在刹那间。然参学未彻,惭愧无地也。

当世之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多有名必争、有利必夺”矣。吾扪心自问,见利未必过于贪恋,然无形中亦见嫌隙也。时至今日,吾虽稍积羸名弱望,但于吾之理想境,终是艺业未成,实难为荣也。顿生惶恐,惴惴不安,深感愧对诸师焉。

辛卯(2011年)春尽,吾发奋立愿。“游学江南”,旋即移居古都金陵,至今已九载矣。

“江南自古风流”,文风鼎盛,古风尚存,堪为滋养当代文人墨客之地。吾深处其地,濯足养性,终有所获。

古人云,绘事循三段,“师古人,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吾艺业经年,言必“师古”,尚勉强耳,然道“师造化”“中得心源”,尚有可期也。

自乙未(2016年)始,吾笃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写生游历之志。三年来,“枕青山、卧白云”,遍访三山五岳,几达三十余省矣。青城、峨眉、武当、云台,均留吾之念想也……。

一路风尘,繾倦归来,所获甚丰。吾以为,山川胜迹,寻源味道,翠竹苍松,溪声山色,此“谓名山之游,艺道之志”,终在“师造化”也。名山之游,实为“求大道,砺心智”也。是故登山临水,于旷野荒郊,不避酸风苦雨;临深山大谷,全无所畏惧也。诚如“一肩明月走遍天涯,誓于孤峰绝处方转身”矣。

吾有心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谓绘事之道,终不在纸上,在山中石壁,苍松翠柏,云岚烟霞之间也。即宇宙苍穹皆为我所用也。

诚然,吾经年累月志于丹青之道,今游历日久,心痹豁然开朗,超脱之、荡然之、豁然之,不必自惭形秽,拘泥苟且于陋室矣。

古人云,“读书随处皆净土;闭门修行即深山”。吾远离尘嚣,闭门息足,感悟所得,虽大道无方,不可定指,言亦有无定焉。然吾坚信,日久厚积,穷参力究,终能有发。

圣者曰:”艺者,寂寞之道也“。艺之道,难在持守,苦于孤寂自独。

吾已决绝,将根植传统,力尽古德之风,多参以天地自然之法,德善其身。

此吾为艺之道,亦吾生命之大道也。
 

不老书生聂振文于天沐堂

己亥如月(2019.3)

天沐堂自敘 (繁體本)

吾生于遼東,毗臨鴨綠江。七歲從父習二胡,不成器。九歲始塗鴉,鄉下無師可循,終是信手無度。至束發懵懂,常自言自語,假以時日,吾以何立天地?思忖良久,乃笃定“繪事爲吾之道途也”。

吾幼時習古,爲“門庭”所囿,無有選擇,今日思來,實爲至善,故吾以古爲範,不做它想,實乃吾平生之所幸也。

志學之年,閑暇間習武之,實有“仗劍天涯”行俠之想,累七年余。

未冠赴試魯藝(魯美),雖藝業通錄,然未就,實因家貧乏資。此乃吾平生一大憾事也。

及弱冠,得拜本地仁賢史公成俊先生門下,始習字,鴻蒙頓啓,吾方知字以法論耳。

而立之年,吾得緣嶺南派大家,少昂宗師高足李公汝匡先生,遂拜門下,得識嶺南派“水色明快,豔而不媚”之法理。

乙醜(2009),吾不惑。始有寶島名家,張大千關門弟子、國畫大師孫公家勤先生遊藝于丹東。家勤先生系出豪門,其父乃北洋軍統帥孫傳芳、馨遠將軍是也。其藝聲遠播,名望高居廟堂,實出有因。民國以來大名家,寶島謂之“過海三家”之黃君壁、溥心畬、張大千者,皆爲其師也。

家勤先生儒養博厚,清雅流風,藝術淵深,俨然一代大家。蒙先生不棄,青睐有加,納吾爲徒,視若子嗣。先生言傳身教,施以甘露,除點撥古法外,重在傾囊精授大千祖師潑彩之法。吾如“渴骥奔泉”,如遇甘霖 ,如此朝夕參研,無有懈怠,今十載有余矣。念茲思之,伴家勤先生左右,深感家師之氣象胸懷有如一湧清流,足可蕩滌愚我等之胸痹也。

庚寅孟冬(2010年),吾于京訪友,偶遇當代名宿郭公子緒先生,甚是言歡。先生對我略有耳聞,印象頗佳。吾于書道,欲上層樓,正于困頓之際,恰逢其時,得友人在郭公前點撥推介,先生欣然之,納我爲徒。吾于郭公處得書法真情。

嗟夫!蓦然回首,一飲一啄,機緣天定。以吾之愚,得遇良師,乃幸乃福焉,雖筚路藍縷,初心不改,況盡得名士大家之提攜,仗熨n恩澤也!吾常恩念之,故定書齋名“天沐堂”。(匾額乃百歲壽翁國學宗師饒公選堂先生所題,此亦吾藝途之大緣也。)

夜闌人靜,吾常自省自察之。半生蹉跎,數十載光陰,猶電光火石,白駒過隙,似在刹那間。然參學未徹,慚愧無地也。

當世之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多有名必爭、有利必奪”矣。吾扪心自問,見利未必過于貪戀,然無形中亦見嫌隙也。時至今日,吾雖稍積羸名弱望,但于吾之理想境,終是藝業未成,實難爲榮也。頓生惶恐,惴惴不安,深感愧對諸師焉。

辛卯(2011年)春盡,吾發奮立願。“遊學江南”,旋即移居古都金陵,至今已九載矣。

“江南自古風流”,文風鼎盛,古風尚存,堪爲滋養當代文人墨客之地。吾深處其地,濯足養性,終有所獲。

古人雲,繪事循三段,“師古人,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吾藝業經年,言必“師古”,尚勉強耳,然道“師造化”“中得心源”,尚有可期也。

自乙未(2016年)始,吾笃定“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之寫生遊曆之志。三年來,“枕青山、臥白雲”,遍訪三山五嶽,幾達三十余省矣。青城、峨眉、武當、雲台,均留吾之念想也……。

一路風塵,繾倦歸來,所獲甚豐。吾以爲,山川勝迹,尋源味道,翠竹蒼松,溪聲山色,此“謂名山之遊,藝道之志”,終在“師造化”也。名山之遊,實爲“求大道,砺心智”也。是故登山臨水,于曠野荒郊,不避酸風苦雨;臨深山大谷,全無所畏懼也。杖�“一肩明月走遍天涯,誓于孤峰絕處方轉身”矣。

吾有心得:“紙上得來終覺湥?^知此事要躬行”。謂繪事之道,終不在紙上,在山中石壁,蒼松翠柏,雲岚煙霞之間也。即宇宙蒼穹皆爲我所用也。

杖唬?峤浤昀墼轮居诘で嘀?溃?襁[曆日久,心痹豁然開朗,超脫之、蕩然之、豁然之,不必自慚形穢,拘泥苟且于陋室矣。

古人云,“讀書隨處皆淨土;閉門修行即深山”。吾遠離塵囂,閉門息足,感悟所得,雖大道無方,不可定指,言亦有無定焉。然吾堅信,日久厚積,窮參力究,終能有發。

聖者曰:”藝者,寂寞之道也“。藝之道,難在持守,苦于孤寂自獨。

吾已決絕,將根植傳統,力盡古德之風,多參以天地自然之法,德善其身。

此吾爲藝之道,亦吾生命之大道也。

 

不老書生聶振文于天沐堂

己亥如月(2019.3)


 

天沐堂主人

聂振文:字允之,号不老书生、天沐堂主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张大千再传弟子。祖籍山东蓬莱,六十年代出生于辽宁丹东,后移居古都金陵。

书法初宗赵孟頫、苏轼,后涉诸家;绘画初习明清,再习宋元,后承传大千泼墨泼彩。为著名书法家史成俊、书画大家郭子绪、岭南画派大师李汝匡、张大千关门弟子孙家勤等诸先生的入室弟子。因得恩师孙家勤先生亲传大千泼墨泼彩之法,遂成为张大千泼墨泼彩技法大陆继承人。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