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 楚水

最近一直在思考崔如琢先生的指墨书法,为什么会被辛冠洁老先生称为颜、欧、柳、赵之外的第五大书体--崔体?书法之所以为体,成为一种字体,又应该具有或具备怎样典型的艺术特征,如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
这些年,如琢先生已经写过多部章草,行草,狂草《千字文》手卷,是不是指墨书法《千字文》之诞生,才真正意味着崔体书法,从理论到实践的彻底的完成?如崔如琢先生所说,其指墨书法源于大篆、小篆及隶书,就像完白山人邓如石之篆书,有铿锵之金石气,却去其金石气而有钻划沙、屋漏痕的墨韵。我总觉得如琢先生之篆书,似曾相识,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并不像金文甲骨之篆,不识人间烟火,以至于近代罗振玉等等甲骨篆书之后,总附释读文字,而不像崔如琢崔体之篆,却从来不需要释读,都让人一目了然。
“⋯⋯先生,您的指墨篆书,或受孙过庭《书谱》之影响或启发?”
--老楚同志怯怯而问,因为,《书谱》之于书法,如汉字之与《说文解字》。
“⋯⋯《书谱》是草书⋯⋯"
--如琢先生仍然耐心地帮我解释这一书法中最常识的基本问题。为什么这么一个基本常识,老楚同志还坚持认为呢?于是,求教于夏老夏天星先生老夏同志:
“⋯⋯庖丁解牛,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如琢先生如果没有一个类似《书谱》,庖丁解牛式肢解文字的过程,又怎么能够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得心而应手呢?成竹,关键在于胸中⋯⋯”
“呜呼!噫嘻!某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者,非子也邪?”
--夏老天星答曰,犹若苏子之游于赤璧而作《后赤壁赋》也,让人洞然爽朗。
琢,如琢之为崔体,其实就像人养玉,玉养人,需要慢慢琢磨,涵泳自己,是一个温火慢炖的过程,这里暂谨记思考之一,如如琢先生画语录,随感而随悟之。
附崔如琢先生指墨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