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乃人之内德,慈为仁爱之本!故自古仁者无敌,当尧舜文王可鉴,此为仁政之基础;俭乃人之外德,兴邦齐家修身之根本!物一成形便是定数,俭就是对内德的缓慢消耗。故业兴于俭,业败自奢,此为官廉之本份。不敢天下先者,自约自谦也!此乃中庸之道。其实我们依靠劳动智慧所得,实为小“得”也。真正大“德”者,得道多助,无为而治,天下心归。古者称人之“平安”方为祬福即平安为福,然今者几人愿意平凡?又几人愿意“安于现状”,不明“得德互变”之理者,得者复失,德者恒得。
社会犹如一股股顺势而来的宏大波流,人犹如水面漂泊之物,能扬帆掌舵不为风浪所惧者已然少之又少矣?风起草偃,所以国家不能过责于百姓的随波逐流,因为国家没有及时向百姓提供出从善如流的公共信义平台。当德与得不能形成阴阳交互的动态平衡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必然不能同步并肩前进!失去灵魂的形体就是行尸走肉!没有道德的行尸走肉在空游遍野,福矣,祸也?
自古以道安邦,政治讲究王道荡荡,经济讲究商道信扬,人道讲究诚来义往。在简单的红尘滚滚之中,官与民构成了国家社会的上下阶层。能通过法律、政策、公共服务引导众生者唯上官是也。所以国家立法要立良善之法!立公道之法!立义正之法!国家制策要立善策!立道策!立义策!官以政廉,然后方能正民天下。此之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正义而非利益的价值评价体系!但道德永远是官民立世之本,官德影响国风,民德影响民风,社会风气一旦恶化,即使财富丰厚亦无幸福可言!因为人类幸福源于精神快乐而非丰衣足食可得也。
国民若重塑“仁义礼智”诚信体系,道德文明建设比物质文明建设更加重要!其中社会正义价值观建设乃重中之重!不以官高爵尊来评价其价值大小,不以财大气粗来评价其价值大小,官有官德,商有商德,国有公德,家有家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社会评价体系即回归道德评价体系,德在政为仁政,在官以俭廉,在行则中庸!人民所羨也,非官僚帝大,非富可敌国,而是用己之行为维护道德评价体系且能造福一方之僚官,如大司寇孔子,如政治家尧舜,如府尹包拯,如县官海瑞等。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得者德也,德者得也,由无形之德化为有形之得,需要条件!由有形之得化无形之德,需要智慧!
社会价值乃人类对事物及行为的评判标准,人之本能就是追逐高“价值”之物,如果社会建立起一套以道德为评判标准的价值体系,天人和谐、政治清明、民风纯朴、社会安定也许不请自来。昔时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之后,汉初“休养生息”仅仅几代就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隋末李密农民起义同样天下大乱,而唐初贞观之治仅几年复令大唐威名寰宇,此为王道荡荡,万德归厚矣。道德经曰: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