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东胡林人”论坛于2019年12月11日在北京龙泉宾馆召开。 本次论坛由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大学、北京市文物局、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中国民主同盟门头沟区工委、门头沟区斋堂镇人民政府承办。
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宋慰祖,北京大学副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张晓黎,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刘洪昌,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庆兆珅分别为本次论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论坛由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贵清、中科院地理自然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谭杰主持。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鲁安怀、雷兴山、卫奇、周国兴、李培军、郝守刚、赵朝洪、张宝秀等近百余位专家教授和文化学者。
本次论坛是以“旱作农业发祥地,中华农耕文明源”为主题,各位演讲嘉宾分别从“东胡林人”遗址在旱作农业考古中的价值、应用和研究、利用及文旅研学,“东胡林人”遗址的保护对京西文旅产业发展的促进,宣传提升“东胡林人”遗址和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价值等方面作了主题报告,演讲嘉宾用详实的考古数据和实地的考察报告,提出了科学性的理论依据;
东胡林人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西,1966年由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现。经考古发掘后,被认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1985年被公布为门头沟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至200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四次正式发掘。 “东胡林人”? 研究认为,“他们”是一万多年前生活在北京西郊的东胡林村而得名的古代人类,作为生活在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早期过渡期间的古代人类,东胡林人甚至被考古专家看作是北京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创造者。
经过长期论证,本次论坛确认了中国人工种植的小米就出现在东胡林人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专家赵志军说,出土的碳化粟粒证实,在11000年至9000年,东胡林村就出现了小米的集中采集,经过分析,这些小米是由当时“东胡林人”种植而非野生。考古专家赵志军说,这一结论对于未来门头沟区发展旅游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以前人们到斋堂镇来,想找些特色食品很困难,现在可以开发和小米相关的各类产品,丰富游客选择。”
论坛由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贵清、中科院地理自然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谭杰主持。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鲁安怀、雷兴山、卫奇、周国兴、李培军、郝守刚、赵朝洪、张宝秀等近百余位专家教授和文化学者。中国长城文化志愿者宣讲团发起人朱长云应邀出席会议!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宇飞,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李明德,门头沟区斋堂镇镇长谢晓东,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广林等专家,分别从“东胡林人”遗址在旱作农业考古中的价值、应用以及研究、利用、文旅研学等方面做了主题报告,同时提出,加强东胡林遗址保护、打造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新名片、东胡林遗址保护利与京西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论证“东胡林人”遗址申请成为北京市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对推动“门头沟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次论坛的召开以“旱作农业发祥地,中华农耕文明源”为主题,通过研讨“东胡林人”农业发展历程,确认“东胡林人”遗址为北方旱作农业发祥地,体现在文化考古中的重要历史价值。并宣传提升“东胡林人”遗址和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价值。通过专家们的立论和倡议,加 快“东胡林人”遗址申请成为北京市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