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大屋

来源:华夏访谈网    作者:曾建勇 王东方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09    

说起浙江省武义县宣平柳城畲族镇江坑村大屋,宣平一带的人几乎无人不晓,特别是年纪稍大点的,还会给你讲一些有关大屋的故事。

这是一座坐落在南部山区半山腰的乡村大屋。一条小公路连接外面的世界,它座落在四面环山之中,四周绿林青竹,依山傍水。从柳城驱车需半个多小时,途经祝村“十里荷花”向西,沿上松线至竹客外大桥向右行驶,约5.5公里便是江坑村。

大屋建造于清朝1765(乾隆三十年间),至今有250多年历史。笔者以往看到的老建筑外墙基本都是用青砖砌成,而这个大屋墙体为黄泥土垒积而成,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还能屹立于世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大屋的大门口两边各有3个方形石块垒起来的旗杆墩, 门上悬挂着一块横刻“武魁”二字的匾额。左边竖写“大清同治六年岁次丁卯科举人曾凤岐”,右边“钦命浙江巡抚部……。”

大屋分两层,主要由上下堂,天井坛、偏房、弄堂、滴水沟等构成。上堂左右各2间,偏房各3间,下堂各2间,四角弄堂外,左右各有7个伙箱房(厨房)。屋内柱子、横梁、门窗上人物、飞鸟、花草、文字可见,花纹雕刻精美。当中的田井形坛面积有300多平方米,采用大小相同的柘圆石美案而砌。目前,大屋里还住着曾国年、曾加法,及曾国文、曾淑英夫妇等几个老人。老人们说,大热天住在大屋里白天不用吹风扇,夜里还须盖棉被。

今年72岁的曾国文说,他小的时候整幢房子曾经居住14户人家,70多人口。每逢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屋里的人做美食、挂灯笼、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大家其乐融融。

曾国文介绍,祖上是从山东迁涉而来,大屋最早的主人叫曾文进,育有两位公子(启云和启忠)。儿子长大后,左右各住一家,如果外人(指大屋外的人)需向主人借钱或东西,在门外就要想好到底进屋向哪位借,方向怎么走。如果你想去右边主人家借的话,只能沿右边台阶经走廊去;如果你要去左边家,就只能从左边走,否则会尴尬。

大屋曾出过一位武举人和18位秀才,也有一些传说。如一次武举人去原宣平县科考,途经县城城门外一家小吃店。店主问他,“你去哪里?干什么?”。武举人便道出来龙去脉。店主大声对顾客们说:“某某人要想进城可以,需先吃碗点心!吃好了不收点心钱,否则,免进!”这个“吃好了”是这样的:武举人一手提着230斤重的石墩,肩上竖立一把160斤重的大钢刀,另一手吃一碗馄饨……。而今大钢刀早已流失,两个石墩至今依然矗立在大屋上堂两边。

曾氏祖辈的医术非常高明。每当秋收农忙季节来临之时,为了不让家中饲养的鸡去晒谷场所用爪扒谷……把鸡腿折断,使鸡爪前后换位相接,等忙晒结束后,又将鸡腿折断重新接回,伤药敷上。这一医术有“传男不传女“之说。随着一代又一代过去,大屋里的曾氏医术基本已失传,唯有被全村称为“伯婆”的曾章莲,偷学了几招医道。村里如果有人不慎手脚摔伤或脱臼,一般情况根本不用去医院求诊。只要她一摸患处,用手一使,敷上她采制的接骨药,数日后便会康复。

近20多年来,由于大屋内很多人外出打工经商,经年累月,大屋出现瓦碎雨漏,横梁、柱子腐烂等现象。曾住在大屋的人多次集资,并在政府的补助下,进行了维修保护。村里还有曾氏宗祠,保存较为完整的不少古建筑,银杏、枫村等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群。近几年,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游玩。(曾建勇 王东方)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