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了解,为加快推进乡宁县紫砂小镇建设,解决紫砂企业专业技术工人缺乏的问题,乡宁县实施了“十百千”人才工程。该县建立专门的培训学校,利用五年时间,引进紫砂工艺高级人才和紫砂工艺大师 10 名、新增市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 50 名,支持省级以上紫砂工艺大师各带 10 名学徒,共 100 名。学徒取得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按职称分别一次性给予大师和学徒2000元至4000元的奖补。目前,该工程已带动全县从事紫砂产业熟练技术工人 1000 人以上。
在座谈中,今年72岁的原乡宁紫砂厂厂长王致明向记者团介绍,乡宁县开设的紫砂陶培训班预计每期开设三个班,每期三个月,共计培训学员90 名。每年开设三期,连续 4 年,将共计培训学员 1080 名。学员主要学习紫砂及陶瓷知识、美术知识,其他时间为实际操作学习。结业后可到县内紫砂企业工作,企业进行自主培训。目前,首期紫砂陶培训班已开班两个月左右,学员主要来自周边十个乡镇,既有残疾人、贫困户,还有大中专院校美术专业的毕业学生,目前学员学习成效明显,技能上升很快。一天做四把壶的学员,一年收入将相当于种植了十亩花椒地。
走进一个个紫砂陶培训教室,学员们正专心致志地拿捏着手中的紫砂壶,紫砂工艺老师则耐心地在一旁给予指导讲解。《山西经济日报》记者张文华赶忙拿出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一画面。她说,看到紫砂手艺人将爱好与生活融为一体,在这里创作、创造、生活、圆梦,作为记者,一定要将他们的幸福生活报道好,生动体现乡宁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后,记者团一行来到紫砂陶小镇,听取了小镇标准化厂房建设情况,观看了小镇规划设计多媒体宣传片,并实地考察金砂紫陶等紫砂企业,详细了解了紫砂壶的烧制过程及乡宁紫砂文创产业的发展史。
为推进转型发展,助推紫砂陶土产业,乡宁县正着手建设紫砂陶小镇(紫砂紫陶产业园区)。紫砂陶小镇位于昌宁镇张马村,占地2000亩,总投资50亿元,定位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打造集紫砂陶文化传承体验、创意工坊、旅游休闲、文化交流、商务会议、技能培训及生态居住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税收5亿元,创造10000个就业岗位。
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乡宁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仁义新村,了解异地搬迁后村民的新生活。
过去,仁义村的村民绕山而居、“赶”路建房,暴雨过后,房屋移位、坍塌时有发生。2016年起,乡宁县对该村实施了易地搬迁扶贫,给村民吃了“定心丸”。经过地质专家勘验选址,仁义村在下凹地的沟壑建起了搬迁新村。

走进仁义村,条条道路笔直洁净,座座房屋干净宽敞,门前院落花草芬芳,在当天雨水的映衬下更显得格外怡人。
一户户村民家中,舒适的家居、新型的家电一应俱全,整洁的房间宽敞明亮。有的村民还购置了跑步机。《山西画报》记者王照华不禁发出感慨,过去生活在土窑洞里的仁义村村民,如今用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种起了辣椒,跳起了广场舞,新的生活全是满满的幸福感。
除了安居,还有乐业。为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仁义村已于2019年年底建成扶贫车间(服装加工厂),2020年3月份正式投工生产,村党支部书记白建荣介绍,不少不想外出打工的安置户都来参加了技能培训,安排了合适的岗位,现在厂子订单也接连不断,效益越来越好。
在与村民交流时,今年44岁的贫困户闫耀杰高兴地对记者团说,过去他住在山上,外面下雨里面漏、出趟远门都发愁;如今搬到山下的新村,住着100平米的新房,自己做着管道工、媳妇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里上班,不仅日子是越过越红火,收入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观看过扶贫车间及辣椒采摘园,记者团一行来到4A级景区云丘山,参观大河文明旅游论坛会址及塔尔坡古村落,了解文旅融合情况和在景区工作的贫困户情况。
今年66岁的景区工作人员李小毛告诉记者,他从2014年就开始在塔尔坡古村落打花鼓,后来儿媳妇也加入花鼓队,是景区为他们提供了这份好工作,现在每月都有8000多元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雨中的云丘山,云雾缭绕重峦,清泉汩汩林间。一幅美不胜收、蔚为壮观的天然画卷生动铺展。
新华网山西频道记者张丽芳通过一天的深入采访,感触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