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辞:“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里的“空”是什么概念?许多人会将“空”与“虚”(道德经曰‘致虚极守静笃’)“无”(道德经曰‘无中生有’)等概念混而难别。例如《仁王护国经》第二品:“法性空故,一切皆空,是诸法等,即生即灭,即有即空,刹那刹那,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诸有为法,悉皆空故。以智慧之光,照见诸法,一切悉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毕竟空,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智慧空,因空,果空,空空故空…为驻世间,若于诸法,而不得动,不生不灭,无相无不相,不应起见…障尽解脱”。其实“空”是一种内心修行的最高境界!自我空尽,则宇宙在心,故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如流,浮物如云,沧海桑田不过时空的瞬息变幻,长城万里不过“秦皇”留下的文明符号。“空”是什么?空是从生到灭的无数次记忆,空是从有到无的一次次轮回,空是大千万象发展变化的归宿,所以“空”就是宇宙本体的本来面目。佛教言“空”,道教言“无”,社会言“虚”,其实天下之理不管出自圣语还是佛言,都与与中国无极太极大道之理不谋而合。道德经将空作无讲,太极及中医将空作气讲。 人能悟空则不需八戒五戒。用心悟得世界之道,也许比哲学思维、科学试验等来的直接,且受用更深,毕竟这是“道”与“术”的天壤之别。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所以在“志于道”上,我们永远不要把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东西当作迷信,否则就会失去一世道缘。 而在“游于艺”上,永远不要把们我们认识不了的东西,去盲目迷信,也许这是与下界结缘。祖先们用几千年的参悟,给我们指出的生命之路,大多数人只有无路可走时才想起向祖宗作出深度忏悔。中华文明五千年,其根在“道”,其精在“空”,其途在“悟”,其文在“经”,其华在诸子百家之争鸣。
无、空、极、性、虚等都是宇宙本体概念的民族表达,都是说明一个义理即本体空性,犹如道德经三十九章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空”是一种境界,不是虚无主义,冥冥之中天律所纳早已亦非你我之小“术”所及,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源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效法)于天地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