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陶舍龙和“天路”里头的“甜蜜王国”

来源:搜狐    作者:王东方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9-21    

浙江省武义县新宅镇茶坑村地处武义、丽水交界,海拔约千米的深山中,距离县城49.5公里。从新宅的许里村开始,有一条被很多人称之为武义版“天路”的公路,如一条白练般蜿蜒曲折地通到茶坑村。从村里辐射延伸出去的10多条古道,与附近村庄和外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沿着一条古道,跟着陶月星从茶坑村往深山前行,一路上空气清新,山水清澈,大树、竹林茂盛,岩洞、崖壁随处可见。在一处大岩石上,一个老年人正吃着干粮,不时地还喝口水。陶月星说,这就是他的父亲陶舍龙。看到我们走来,老陶站起来挥手,有两只蜂桶摆放在不易被雨水淋湿的岩石上。

今年71岁的老陶说起养土蜂,话语便滔滔不绝。他说,他的母亲也就是陶月星的奶奶是方圆几十里颇有名望的土中医。自小老陶就经常跟着母亲到附近山村去给人看病,包括接生。母亲在这些岩洞、崖壁边沿途收集放置了20多桶土蜂。外出就医时,母亲便也随身带上工具或打扫一下蜂桶,或割一些土蜂蜜回来,除了填补一下家用,在那个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还可以给家人增加一些营养,给生活带来一些甜蜜。蜂巢、蜂蜜也可以作为中药来用。几十年来,家里一直保持着20多桶土蜂的数量,直至父母高寿去世,老陶袭承了这些土蜂。自小跟着母亲养土蜂,老陶自然也就学会了收蜂、养蜂的手艺。

8年前,在外做生意的陶月星发现,现在好多人只能吃到“洋蜂蜜”,真正的土蜂蜜不多了。他与父亲商量后,决定扩大家里的养蜂规模。此后,老陶便背着自制的木质蜂桶,翻山越岭,沿着古道边走边寻找适当的地方摆放蜂桶。8年来,在遍布方圆几十公里深山老林古道两边的岩洞、崖壁、荒村,老陶沿途陆续放置了500多个蜂桶,现在已经有300多桶土蜂安家。唯一的不足就是太分散,管理不方便,有的蜂桶甚至放在了离家40多里路的地方。

老陶介绍,茶坑村人世代都有养蜂的习惯,也练得一身“收蜂”的好本事,家家户户都会在房前屋后放几个蜂桶。不过像他这样有几百桶蜂,把养蜂当成事业的村里就他一家。陶舍龙也就成了这个深山老林里,甜蜜王国的“国王”。他告诉笔者,养蜂也是靠天吃饭,过去农户缺乏经验,造成了不少损失。曾经,由于持续阴雨天气加上天气寒冷,这一带的蜂农几乎遭遇了灭绝之灾,很多人都怕养蜂了。为提高农民养蜂的积极性,降低蜂农的养殖风险,同时打造自己的品牌,让山里土货以高贵的姿态走出大山,2010年9月份,陶舍龙申请成立了武义县茶坑舍龙蜂蜜专业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现在村里有10多户蜂农加入了合作社,很多农户又恢复养起了土蜂。

老陶割蜜时,不像平时大家看到的养蜂师傅要戴着面罩,而是无遮无拦。双手捧起一只岩壁边的蜂桶,只见密密麻麻的蜜蜂在桶中蠕动。老陶把一种干药草点燃,用轻烟把蜜蜂熏到桶的另一头,便露出了白色的蜂巢,然后用铲子把蜂巢连同蜂蜜铲进容器中,琥珀色的蜂蜜丝丝流出,很是诱人。

回到家,陶月星将采回来的蜜巢捣碎,装入细纱袋中,凌空挂起,蜂蜜便纱袋的顺细孔流下,在秋阳的光照下琥珀色的蜂蜜亮而金黄,纯天然,不用加工,滴下来的蜂蜜装瓶就可以出售了。老陶几百个蜂桶,每年能收一两次,每次收获300来斤土蜂蜜,每斤能卖100多元。

吃午饭时,老陶父子俩喝的是自酿的蜂蜜酒。在喝酒的过程中,不时有土蜂飞进屋来,停在酒杯边。土蜂和家人都喝着酒,很有一些别样的韵味。过一会儿,有的蜂歪歪扭扭地飞走了,一两只土蜂则掉在桌面上。小陶一边轻轻地把蜂拈起来放到窗户边,一边说,不赶开的话,总有蜂要“喝醉”。

老陶说,早上四五点天还没亮出发送蜂桶收蜂、割蜜,几包饼干就是一天在山中的干粮,回到家往往要晚上七八点钟了。蜂桶摆放好后,还得时常回去看看,最怕被一种叫“九里头”的野蜂侵害和蚂蚁骚扰。蜂桶也要经常去打扫打扫,保持清洁。每年三四月份,或者七八月、十月,伴随着大批植物花期结束,老陶就上山收割蜂蜜。在割蜜旺季,忙不过来,在县城做生意的陶月星就赶回来帮忙。

8年来,老陶常年穿行于深山老林中。被蚊虫叮咬是经常的事,也曾多次被蛇咬伤,但他每次都用母亲传下来的中医医术治好了。老陶说,山中遍地都是中药,这不可怕。最让家里人担心的是,深山中有成群的野猪,躲避不及,后果不可想象。不过老陶并不把此放在心上,他说,碰到野猪时,只要不去侵犯,野猪也不会伤人。

今年,陶舍龙已经71岁了,上山收蜂、割蜂蜜的劳作,身体已经渐渐吃不消,现在他已慢慢地把这份甜蜜的事业交给儿子陶月星,相信儿子会比他做得更好,生活也会更甜蜜。(王东方)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