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与必然

来源:搜狐    作者:楚水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3-26    

——赵无极与余英时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楚水

偶然与必然

 

《历史有其意外 ――评说“上海”之名》,曾经将某位旅美作家--赵无眠的名字,主观臆解为赵无极和林风眠。现在,前辈画家林风眠先生大有时过景迁之势,相反其第子赵无极却是雄风东渐乍起,大有席卷中国的劲头,尽管昔人已乘黄鹤去,睹物未必见其人。老楚同志楚某2019艺术北京展览会上,目睹几幅赵无极先生不同时期的真迹,就有某种落寞与怅然。想起那位作家笔下错将赵无眠误读为林风眠与赵无极的种种意趣,也让于心之蔚然。这里不㚧也信马由缰,从精神实质上,乱点赵无极与余英时一回。

偶然与必然

 

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京,长1930年生于天津的余英时9岁。民国时期的九年时间 ,差不多可以差上一个辈份。比侪而论,似乎有失尊卑。余英时20岁,师从钱穆先生的时候,赵无极已经在巴黎举行了一次个画展。而此时,赵无极的老师林风眠先生,因坚持完全西方化创作主张,在新中国画坛日渐示微。钱穆和林风眠都是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眼光自然不同,绝对算是伯乐。上世纪五十年代钱穆在香港,发现出生于租界的余英时,就是一个例证,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就培养出了完全是西方思维方式的余英时,确实不同凡响。而上世纪三十年代林风眠杭州艺专改革中国美术实践时,发现的皇城根边上出生的赵无极,也异曲同工。估计倡导全盘西化的林风眠,可能会对赵无极有审美上的彻底颠覆,确实赵无极思维模式西方化的基础。总而言之,一句话,赵无极和余英时,都是长了一个中国人的脑袋,却用西方人的眼睛和思维看世界的人,而且是绝对卓有成就,是在典型西方思维模式运行下,走向艺术高峰与学术高峰的人,绝对不是一般二般的人物。

但是,中国画讲究人文情怀,赵无极去中国化的过程,很难说就完全是林风眠艺术理想的实践与完成,难道去中国化就是世界化吗?世界化就会完全没有中国元素吗?彻底完全西化的余英时,肯定不可能是钱穆学术精神的延伸与继承。偶然的大师,并非必然的大师,而必然的大师,绝对不是偶然的大师。比如,这次艺术北京的泼墨大师毛栗子先生,我想泼墨过程中的偶然,未必就是艺术的必然。而大真正的大师之大,在于大德曰生,也就是在于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培养。分析、发现与甄别,也仅停留在术技数的水平,这就是赵无极、余英时不能论道中国文化的根本原因。

偶然与必然

 

由此我想,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偶然复兴呢?还是必然的复兴,需要什么条件?我觉得第一要著就是多一点实事求是,少一点装神弄鬼,不迷信,不膜拜,眼开自己的眼睛,才能发现皇帝的新装,原来无以伦比。文化自信,首先是道德自信,我是中国人,至少应该有中国思维,而这才是文化自信中基础的基础。道不同,可相为谋,道也之道也。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