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在线网 祁成志
作者简介:
谢红兵,号九三墨人,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艺术简历: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入展
2019全国法制书画摄影展入展
书法宝全国春联大赛一等奖
“榄菊杯”书法报全国海选现场大赛金奖
首届海达杯王阳明书法篆刻大赛入展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首届乡镇书法展入展
湖北省首届“翰墨薪传”教师组一等奖
湖北省首届长天杯咏春书法大赛一等奖
湖北省第二届良培基因杯师生书法大赛一等奖
湖北省爱帝杯中小学生师生书法大赛一等奖
首届经典爱情诗文书法大赛优秀奖
湖北省首届尚艺行草书法大赛入展
湖北省第二届小品展入展
首届湖北省教师书法大赛入展
2018湖北省中小学生师生书法评展一等奖
湖北省第二届阳光喔师生书法大赛特等奖
湖北省2018走进新时代——不忘初心书法特等奖
凌空翰墨杯全国教师书法大赛入展
全国第二届向经典致敬心经大赛铜奖
全国首届金刚经书法大赛入展
第三届全国教师书法现场创评一等奖
全国首届关帝杯书画大赛书法大赛第一名
碑帖融合 化古为我
◎谢红兵
不知不觉,我已迈进“而立之年”。回顾自己的学书道路,也有二十来年的光景。“十年磨剑”,不论寒来暑往,每天坚持临习、笔耕不辍,总有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毅力,其中的经历有苦有甜,有喜有忧。
“书法要有所成,必先精通一家,然后融合百家之长,为己所用。”作为书法爱好者,也是一名书法老师,我深谙此理。学习书法,碑和帖都是绕不过去的,和大多数爱好者一样,我的楷书早些年也主要学习唐楷,行书都有涉及,虽广临诸帖,亦未得其法,直至遇到魏碑,一见倾心,心追手摹:喜欢魏碑笔势劲健奇崛,墨气浑厚丰润,气度浩然充沛,在北碑及赵之谦魏体楷书中挖掘新鲜元素,无刻意装饰之弊,有自然挥写之致。从碑学源流角度审视,将溯碑之源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由此间作为切入口,寻求书法的“安身立命”之所,确立自己的艺术方向,不失为一种讨巧的办法。
魏碑,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活泼生动而又自由多彩的时期。书法艺术也于书写的自由而升华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境界。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或许并不以为然。可到了今日再欣赏魏碑,那种鲜明个性所具有的时代气息,正展示了魏碑中的博大开放与自由活泼。由此可见魏碑中的基本精神的表达,也正是书法所具有的基本内涵。
我是以碑帖结合的思路来进行创作的,字形间架以《始平公造像》 、赵之谦书法为基础,笔画避免平淡,在起收笔的处理上提按幅度更大,以加强飞动感;作品在吸收汉人气象与汉隶的意蕴的过程中融入自我的理解,以及注重笔法上的接轨;用笔以方笔为主,兼以圆厚,笔画平直、匀静且略带动感;结字避免匀称,因字赋形,横竖取势任其自然。在略微增加笔画厚度的同时,有意增强了不少起笔和收笔的出锋,使得作品在厚重之中更具有灵动和活泼的意趣;章法变疏朗宽阔为茂密紧凑,更为葱郁。在审美取向上崇尚北朝石刻与汉隶书法的金石气,努力表现这一点,放开来写,不计工拙。
将魏碑作为学习范本,其最大的优势即在于面貌的多样性和巨大的变通空间。临习者在相对丰富、自由的笔法中少受约束,能够体会到篆隶韵味的掺入以及随之溢出的生动意趣,并可吸取高古随性的万千变化为己所用。这样便可笔随心动,终不至落入齐整平直的唐人窠臼。现今存世的北魏墓志何止千品,且能各具风神,或雄强古拙,或秀雅洒落。和唐楷相较,其严谨整饬之法度自是不及,活泼、空灵方是其特色。魏碑字势跌宕起伏、结构险峻宽博、用笔灵活多变。对于很多初学者难度较大,甚至感觉无从下笔手,没有唐楷入手快。也是很多初学者从单一的审美角度所理解不了的。
当下,碑帖结合是在汲取两大传统要素基础上的创新性探索,既符合“兼容性”和“互补性”的艺术发展规律,也为当代书法的大发展、大突破预示了方向,从创作技法到理论研究,碑帖书法之间的界限可以说愈加淡化,越来越多的书家开始将帖学书法的流利、妍媚和碑派书法的浑朴、厚重相互补充。当然,这种借鉴和融合又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在书法实质的层面上去领悟和消化之后来实现。
为此,我也在做的一些积极的尝试,与诸位方家与书友探讨:
一、读碑,读墓志,解其意,会其心,方行之于笔。这虽不是技法,但能铸就书风里的韵致。学魏碑最好从对于这个时代的了解开始。细读历史,深刻体会,功夫在书外,这是绝不能省掉的。
二、在碑的临习当中有意增加行书笔意和书写性,让碑刻呈现在纸上更加贯气。
魏碑书法在书写时,除了要保留相关的原作书法作品的特 征之外,也还要尝试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作构思,对其章法、墨法都作了较大幅度的夸张,使聚散关系更为明显。这才可以说是创作魏碑书法作品,做到对魏碑书法的“化古为我”。
三、在碑的临习当中有意增加墨色的变化,让呆板的碑富有气血,更有韵味。在魏碑书法作品里笔墨的变化也特别丰富,表现为极浓极淡的两极反差,浓墨行笔中实凝重而沉稳,墨不浮而能入纸,淡墨则有清雅逸远之致。在魏碑书法作品中墨法的应用,应该先是饱蘸浓墨,墨吸过半,于砚台略为揩试,然后将笔略调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
四、是在临贴和创作中有意弱化碑的方笔运用,使碑呈现出更加温润遒丽的风姿。
魏碑书法作品在用笔方面,可以说是大起大落,不重点画的均衡,行笔迅起疾收,转折处更多以侧锋取势,形成外方内圆,外刚内柔,撇捺重顿的特点。魏碑书法的表现特征是用方笔,魏碑书法的方笔使用要领是:“善用侧锋而成之,即注意翻笔而折,运笔方头侧入,顿笔有力而外拓出锋棱,笔锋居于笔画一侧,笔杆微斜,或时入中心,以改变笔锋之位置,大抵压毫而书,得其刚健,回笔纵毫,得其遒劲。”
古人对于魏碑书法的学习有这样的俗语:“平整宜从唐入手,风云可向魏晋寻。临摹须走蚯蚓道,博览犹似蜜蜂身。” 一般认为 , 帖学和碑学是中国书法的两大流派。在书法千余年的发展中 , 两者虽有兼融 , 却互成格局,如果从道德经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碑和贴就像是老子所说的阴和阳,帖学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阴柔之美,而碑学主要体现的是一种阳刚之美,但他们都很美,正所谓贴养气,碑增骨。碑帖就是阴阳两面,只有阴阳调和才会相和相生。帖和碑是相互联系的,只有二者融合,才能气血充盈,骨力弥漫,神完气足,形神兼备,最终步入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