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秉凤:不畏浮云遮望眼

来源:搜狐    作者:三木秉凤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2-10    

举目寥星明月寒空泣,俯观秋菊烂熳时节时,如画风景曾惹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樽酒熏醉落笔生花。在人生旅途中我是个幸运的人,因为我知道本次生命轮回的务任与归宿,了达自己方能从容不迫。人生幸与不可幸有时不可用金彰示以物衡量!透观自己就是智慧。我们生临浊浪排天欲横滚的时代,有时真的看不清这是幸福的荡涤还是灾祸的积蓄!“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曰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物质社会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逐渐失衡的交汇线,可以一览众山之小,观悬崖陡壁前满眼皆是以盲引盲的群流时,却是一种兴尽悲来的心哀。一个人若坚持攀登文化的高峰,常有“不畏浮云遮望眼”之感。人类灵魂之升化要从学会换位思考开始,要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不同层级问题,这也许是社会文流交往的基础。换位思考需要换位观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反向观察来定位自己当下所在的心理层级,然后如何摆脱“浮云”向更高处攀登确实属难事!

生逢困惑,反问自己!首先我们是否具备攀登高峰采撷智慧的意志与决心,而当我们欲罢不能苦苦向外索取时,是否反观过内心的真正需要与储备。 心是什么?“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宗教哲学科学级概念,不同层级的人就有各种不同的回答,但综合之不外乎四类。一是西医在解剖学上所称的肉体之心即我们的心脏,它由两房两室构成,是我们的血液循环系统的枢纽机关与动力源泉,例如我们平常所称之的心房、心室、心脏、心血等心,就是该肉心的体现。二是中医从经络学上所称的主血藏神之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经络上为手少阴心经,心的这些主血藏神通经之功能综合运用主宰人体整个生命主要活动,影响人们的情感发展故称 “君主之官”,例如我们称之的心情、心事、心开、心花怒放等心,就是该心之所体现。三是灵识之心即由我们生命存在时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和枢纽之途末那识及归藏之库阿赖耶识(宗教称其灵魂)以上共八识所共同构成的心识之心,我们平常所说的意识心、诚心、孝心、恒心等亦就是该心之所尝表,我们的身心世界的一切活动随该心之动而发生变化。《六祖坛经》记载六祖大师出山时,见一寺内风吹幡动,一僧言风动,一僧言幡动,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四是本性之心,也称自性之心即如如不动之心,也即宇宙之心。我们所言“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并非物质和物质合一,而是天地万物其心共唯一,这就是世界宗教所共同标榜之宇宙之心,佛教曰之“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佛心,道家曰道生万物、万物归道的道心,儒家言“易有太极以生两仪”的太极之心,基督教的上帝之心,伊斯兰教的真主之心,几乎宗教类思想所言之心都属于该心之范畴。

佛教有句著名的偈子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前句之“心”就是宇宙之心而后句之“识”就是灵识之心。以上四类级心从肉体的欲望之心,到身心合一的情感之心,到超越肉体的灵识之心,到如如不动的宇宙之心,四心其实同时在万物之中具足,而四心分则为四,合则为一。人生所谓“修心养性”的过程就是心的层级逐渐由里向外、由低级向高级无限扩展的过程,也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也是“开物成务”的过程,最后独立个体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以达“心性、心识、心相”合一的境界,这就是《金刚经》得言的“一合相”。

《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常常因为“可”道而有妄想,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就是宇宙之生因和动因。六祖大师悟道言及“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何其自性本来具足”,这里的自性也就是本心,这里的万法就是万物。道生万物,心生万物,上帝创造万物,真主创造万物,太极创生万物,其实站在宇宙的角度,我们对宇宙本体所列出的诸多概念如“道、心、太极、上帝、真主”等真有区别?一切分别心皆来自人类自己而非大自然本身!所谓的万法世界不过如是如此循环而成,这就“天人合一”的同心共鸣。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