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许敬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北京艺轩画院院长,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曲阜孔子文化艺术学院副院长,宿州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曲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艺术顾问。
许敬如作品以大写意为基调,追求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他理性
曾在澳大利亚等国举办个展。在北京、成都、合肥、曲阜等几十个国内城市举办个展及联展。
作品多次入选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展览并获奖,作品被巴西、法国等及东南亚各国藏家及友人收藏。并出版《许敬如花鸟画作品集》、《许敬如画集》、《大画家》等著作。
2008年被中国文联


花鸟园地的不倦耕耘者
——许敬如
贺万里
当1990年许敬如首次到省城合肥举办个展的时候,他的画着实让到会的知名画家学者们惊叹不已,一则惊许敬如在艰苦贫困的环境下对画艺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勤奋:二则惊敬如以业余作者竟在传统笔墨造诣上表现出了较为深厚的功底;三则惊其花鸟画在传统基础上出新,与传统拉开了一定的距离,给思索中国花鸟画何去何从的画家们以启迪。由此,他的花鸟画得到了与会者一致的肯定。当时省美协主席鲍加竟慨叹在省美协会员的花名册上还没有这样一位有一定功力有一定新创的画家,实在是一大遗憾。于是乎,个展开幕式变成了许敬如作品研讨会,研讨会又变成了如何发展中国花鸟画的学术讨论会。


开头不易,保持良好势头而屡有成就则更显不易。九十年代匆匆掠过,已是省美协会员的许敬如又会有何作为呢?如果说,九零年个展敬如一鸣惊人,这几年过去,他给人的岂止是一惊,而是接续不断


许敬如来自中国书画之乡萧县。萧县是花鸟画普及和出大师的福地。在90年合肥个展上,许敬如已经已构图经营、笔墨趣味、泼墨用水上的精到而予人以新意。从而摆脱了传统花鸟媚俗圆润甜熟一路,以色彩的雅丽和笔墨上的优点,却又进一步追求精到和典雅。从入选"中国书画家作品精选"的《梅石山雀图》、入选"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的《秋寒》和入选台湾出版的"江南四十二家"中的《紫藤花鸟》等作品都可见到。敬如的传统类花鸟之作,少了原先的某些率性而为、横笔搓擦


许敬如重视传统,作品中充盈着传统。然而许敬如并不满足于在传统花鸟中点滴改良来求得生存。他游视西域,抬望画坛,也在思考与摸索着开创中国花鸟画现代形态这一时代课题。众所公认,花鸟画的创新是中国画走向现代形态中最难的一个环节。有那么多的前辈大师高峰耸立,有那么完善的笔墨表现程式,有那么多的当代画人矢志花鸟画,立身其间已属不易,更何况要以"当代形态"的花鸟画家身份为世人认可!然而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个性化,就在于创造。许敬如对此是怎么做的呢?他不是如某些人只保留笔、墨、纸等中国画基本材质,而完全抛弃传统美学追求另起炉灶;也不是将中国花鸟变异为丧失国味的西洋风雅,更没有陷于追求特级制作的匠气之列。


他的选取是巧妙的,策略性的,也是颇耐人品味的。简言之,就是在长期传统花鸟画浸淫基础上的艺术抬升。这个抬升,既要改造传统的某些表现程式,又要借鉴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结果形成了我所称之的"许家样"。试看《代代吉利》、《春曲》、《红霞双雀》等图所呈现出的许敬如所理解的花鸟画新样式:通过渲染、点搔、喷洒等手法做出的满构图的背景渲染,如云如霞,如烟如茵,没骨法画的


的笔墨样式和构成程式,其特点在于:
一是重物表现的背景肌理化平面化效果。传统花鸟画往往有着大量的留白,而现代中国画却在朝向满构图方向靠近。许敬如的画往往把留白转换成茵茵草地、灿灿云霞、浓浓绿荫、湛湛月空,春花绿野,通过背景的积、染、喷、等的色调传染限制了空间的延展,予以二维平面感,同时又因此而以色彩的张力营造出情调和气氛,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二是画面形成张力的强化。许敬如在保留传统花鸟画笔墨品味上的有益养分基础上,往往选取那些本身在生活中就往往成簇成片生长的花卉,如千头菊、梅、玉兰、海棠、紫藤、芦苇丛、枸杞等等,给之以颇富装饰味的笔墨符号化处理,将它们聚像成面,造成在画面上排出倒海般的排比、积叠、凸显之势,从而大大强化了花鸟画的表现张力和现代审美趣味的契合度。

三是色墨线共进的整体表现特点。传统

其四可见的就是传统笔墨品味浓足存留。千头菊、葡萄、枸杞子、梅花老干等,都是以传统笔墨技法予以表现的。浓浓的笔墨意味的存留与现代平面构成和装饰意识的配合之好,另执迷传统者满足,另执意创新者称奇。

当然,所谓"许家样"只不过是初步形成了一点自我面貌而已,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个性风格,浸润个人情感,保留中国话特有的耐品的醇味,增强新画风的表现力。所以,如何与传统、与当代人拉开距离时,又不丧失自我和中国品味,这是许敬如仍要苦苦寻求突破和思考的焦点。艺途无涯,敬如的路正长,我们期待着他的艺术之梦不断成真。

与许敬如老师去年夏天在京相识,古稀之年笔耕不辍,让我这个天天混迹在书画圈的人也渐感惭愧,其间欣赏老师的作品近百幅,梅兰竹菊花鸟果蔬野草紫藤无不涉及,笔气生动、墨之精彩让我们感慨万分,都说高手在民间,此话当真不假。中国画传承千年,笔墨之不易不在朝夕,是大寂寞中萃取的弱水一瓢,废纸三千更不在话下,所以我能体会到个中滋味之不易。老师为人谦和,在艺术上敬经典尊古人,不越半步雷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呈之气广大而精微,在淮北之地有此一人,实属新安之幸。
《中国水墨》杂志主编:刘淇
副主编:胡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