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第34代传人 释永祯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永祯坚持佛道中的修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永祯始终不放弃自己救度自己的践行誓言,从而才能救度众生的誓愿。
佛教徒依佛法修正自己因妄念而产生的种种错思,错行,持戒以止恶扬善,通过持之以恒的践行而达到求证佛果的目的。佛教修持不仅仅是个人的结果,更为普度众生。由此可知,必须入世,要在人世中修出世学,就知道佛的成就就是在人间经过多生多世积德行善的修持,而后成就正果。这确确实实要珍惜十方供养功德,修行中的修持必须从以下八方面从心修持。一啓正智,得正见;二立正信,拒邪见;三行正业,得福报;四立正命,拒腐蚀;五正语言,正精进;六见正性,调心理;七戒定慧,成正德;八正礼魄,去病痛。总之,佛教要求佛教徒把修持与日常的修务,生活,交往,一事一念联糸起来,认识佛教的伟大才能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每一个修持者都要在实际修行中庄严佛土,肃清道场,利乐有情,必须知恩,心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决心誓愿。修持就是修心,就是修正自身错误,以便坚持正确的实践过程。
什么是佛?就是讲理,就是讲因果;什么是魔?就是不讲理,不讲因果。讲因果是合理的,不讲因果是不合理的。所以佛和魔的分别,最明显的不同点就是:佛有慈悲心,魔有瞋恨心。


河 南 三 门 峡 二 仙 坡 寺
二仙坡寺位于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胡疙瘩山,二仙坡原有二仙庙,故山以寺名。原本应是供奉主世间婚姻的和合二仙,后受到有‘和合二圣’之称的寒山拾得文化的影响,故逐渐转变成尊崇和合文化的寺院,寺名也一度改称寒山寺,现正名为二仙坡寺。寺院由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投入1200万元进行恢复重建,并礼请少林寺第34代传人释永祯法师为住持。永祯法师喜欢闲云野鹤般云游四海,居无定所,将寺务交由弟子们料理,一任山水,往返于少林寺以及名山大川之间。

二 仙 坡 寺 和 合 二 仙
二仙坡原有二仙庙,敬奉和合二仙,兴于唐宋,毁于战火。当今太平盛世,赵跃文三兄弟崇尚和合文化,投入巨资恢复落成。和合二仙是唐朝贞观年间人,后来在民间被神化为神仙,是民间长期崇拜和敬奉的和合喜神,成为追求和合境界的文化象征。
据唐末宋初《太平广记》卷第九十二异僧六《宋高僧传》卷十八《唐、虢州、阌乡万回传》载:万回师,系忠良后,虢州阌乡(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阅乡)人也。初母祈于观音像而因娠回。回不喜华丽奢侈,少言寡语,憨态可掬。回兄戌役安西,音问隔绝,母日夕忧思涕泣。回顾其母念甚,朝赍(ji,带着)所备而往,夕返其家。弘农抵安西万余里,故号日万回也。
是日,寒山在路边捡到一童,取名拾得。贫贱之交,不离不弃。虽东奔西走终日不息,或哭或笑,举止无常。但言必有谶(chen预言)记,事后都能验证。二童嬉闹至伏牛山北麓天疙瘩山二仙坡,用瓦片石块垒座佛塔,寒山入内做道场后,佛塔大放光明。后人修建大殿,号称二仙庙,敬奉和合二仙。
多年后,拾得长成,与寒山情同手足。二人同爱一女。拾得临婚,寒山得知内情后,倾尽资助,离家出走。削发为僧。拾得立誓要找回寒山。几经跋涉,来到苏州西枫桥镇妙利普名塔院,得于相见。其时,寒山摘下一枝荷(和)叶为弟弹尘,拾得急持食盒(合)敬兄,二人乐极起舞,此为和合起源。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下诏:封天台僧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民间称之为“和合二仙”。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我们要离苦得乐,我们要停止痛苦。我们要如何停止痛苦,我们就要真正的去下功夫放下。
放不下,训练不够,我们每一分、每一秒要做什么事情,我们每一分、每一秒,要训练我们的念头,这就是修行。
每一分、每一秒都要训练放下,这就是修行。
嘴巴能吐金莲,不从心底升起大愿/修行,就是言行不一,世俗叫伪君子,佛门就是大妄语,在寺院住,就是贼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