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春作品欣赏——在抽象中追求精神表达

来源:搜狐    作者:消息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14    

null


【艺术简介】

徐成春,1960年生于沈阳,1985-1986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北极森林版画协会主席。

自1979年开始美术创作,其中部分作品在《美术》、《连环画》、《版画世界》、《美术大观》、《华人美术报》、《诗刊》等报刊发表。

作品《远山故事之三》获第十五届空间国际绘画展"发现价值"奖;《飘逝的萨满》获第七届高知国际版画三年展优秀奖;《飘逝的岁月》入选波兰国际版画巡回展。《遗失的层林》、《船之吟 潮之咏》、《记忆的河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大展和第十二届、十五届、十六届全国版画展。

《夜昼》、《源头的号子》、《冰封无季》等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四川神洲版画博物馆等收藏。

2010年黑龙江日报美术馆举办"徐成春森林版画展";"徐成春版画馆"在二龙山艺术村落成并对外开发;《徐成春版画》已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曾荣获1984年省政府表彰的"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和1988年"黑龙江省优秀文艺创作骨干一等奖"获1991年《版画世界》奖暨鲁迅奖章。
 

null

《船之吟潮之咏》
 

他与森林相互影响

——读成春兄《徐成春版画集》

鲁微

我对成春兄的作品是熟悉的,是那种穿透心灵的熟悉和理解。因为我和他是多年的挚友。

然而,当精美大气的《徐成春版画集》摆在我案子上后,我还是感到了一种震惊。在仔细地翻看了全书,我再次想起了华兹华斯著名的十四行诗:只有那感觉迟钝的人,才会在这动人、崇高的景色面前无动于衷。在成春兄的艺术思想中,万物皆有灵魂,一切的自然形态,自然现象,均是人类空间的生命质点,他用版画的形式定格于瞬间。

读成春的作品,日久弥新。
 

null

《遗失的层林》
 

那种穿越自然,超越自然体现;那种深入生命肌体的洞察力;那种捕捉生命形态内在力的平衡与和谐处处可见。《远山掠过》、《遗失的层林》、《船之吟·潮之咏》、《记忆的河流》、《春光》等等,都是以一种飘浮,升腾,前行创作手法,深入刻画精神家园的描绘为基点一贯始终。高尔基说过:"夸张"和"想象",是艺术的一对翅膀。夸张其形态,目的是强化其神情和性格。成春的作品告诉我,他的一切表现对象虽无言语、表情,但却充满了个性。作为莽莽大兴安岭森林的艺术家,成春正是以季节不同、树木生长环境不同、色彩结构的不同,强烈地表现出了大森林的斑斓世界和内在气质。我从成春的作品中看到,鹿成了森林,没有水却能泛舟,满地落叶不见树干……想来,这是超现实的,但却是艺术的真实。
 

null

《归来家园之二》
 

理论有时候是苍白的、乏味的、呆板的。而能使人愉悦,使人坚定生活美好的,应该是人类伟大的品质——创造力。科学的创作是科学家的使命,而艺术家的创作力就是让人的心胸更家宽广。有一首流行歌曲叫"陪你一起看草原",实际上,"草原"只是一个意向,人们所追求的,实则是一种开阔与博大,梦中的草原。
 

null

《归来家园之三》
 

集中地阅读成春的版画作品,大兴安岭林区生活、劳动、创业的痕迹极其明显:《源头的号子》,《在黑龙江源头》,《大锯房》,《迎山倒》,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更是令人激情澎湃。通过这一件件作品,我似乎看到一群群开发者歌唱着青春,一列列原木从大山里呼啸而出,一种创作的精神慢慢升腾。

成春近几年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忧患意识。

在大兴安岭林区出现"两危"之际,艺术家看到的则 是更加深远,这时期,成春的作品如《遗失的层林》,《记忆中的河流》,《远山掠过》等。几十年繁荣,几十年教训,几十年重振,这种看似荒诞,但却是现实的历史必然,往往被艺术家理解得更为透彻。
 

null

《旷野》

 

进入新世纪,成春的作品随之转入了大生态题材的创作。鄂伦春这个大兴安岭的原住民民族的生活、发展成了成春的创作主题,骑马挎枪,穿越森林和草地,带领猎犬奔向森林的的瞬间等等,都是成春关注的对象。回归生态,回归自然,是艺术家的主题,也是人类的主题。

成春兄是我的挚友,更是大兴安岭土生土长的艺术家。这块沃土滋养出的画家血液里流淌着对大森林浓浓的爱。他的作品,对大兴安岭林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而大兴安岭莽莽森林对他的艺术创作,更将是深远的,终生的。
 

null

《记忆的河流》
 

在抽象中追求精神表达

——徐成春近期版画创作风格简议

文/许志琪

非凡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创作上总是体现着一种独特的风格。如李白的疏朗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赵朴初的雍容大方,启功的劲秀和书卷气,齐白石小品的简约,吴冠中线条的抽象。

抽象,是创作主体主观意象的强化表达与宣泄,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法国的象征主义和德国的表现主义已经把这一创作方法与风格从理论上概括到极致。尽管其推崇的某些原则混杂着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元素,但毫无疑问,抽象使艺术走上一个崭新的审美高度和精神领域。
 

null

《纪元》
 

徐成春的近期版画创作,在画法上和风格上便是以抽象见长。力作《纪元》是徐成春从事版画创作以来的第一幅巨作,在日前中国第十届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展出,获得具有轰动力的反响。此作由9个单幅画面拼接构成,每个画面上二分之一多的位置占据着已经破壳和尚待破壳的卵群,其中巨卵里的物象蠕蠕欲动。整个画面色调沉深,上半部如悠远的时空,如破晓前的夜色,如旭日初升前的海。这里所呈现的画面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早期状态,是物质朦胧期的探索。而画面语言所呼唤的,则是对生命的尊重、珍惜与呵护,呼唤最淳朴而真挚的人文情怀。这种以暗示和象征手法创作的作品,在徐成春的近期版画中仍可见多例。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有《记忆的河流》、《归来的家园》、《梦回额尔古纳河》等,作者营造一个个虚幻的境界,强化生态、绿色与家园和谐等主题,在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又引发人更为深邃的联想。
 

 
null

《岭上》
 

早在1998年,我曾留心欣赏过徐成春当时的几乎全部版画作品,如《北极村》、《冬漫漫》、《回娘家》、《胭脂沟之春》等等,当时已经感到成春是一个有才华、有思想的作者。但同时又察觉到其画作处于客观描写和简单叙述的阶段。十几年过去了,如今他的创作已远非昔日面貌。我以一个老朋友的身份,亲眼见到他以艺术追求为动力,以丰富的 林区生活积累和深层次的思考为底蕴,以百般的努力与刻苦为代价,在版画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前进着。我想,正因如此,他的创作才从稚嫩走向成熟,从物质表现上升到精神塑造,从浅层刻画转身于凝重繁华。
 

null

《梦回额尔古纳河》
 

我非画家,但我喜爱绘画艺术,有一批画家朋友,说不定哪一天,也可能拜哪位宽容的大师将我收为弟子,也尝试工笔或者写意的美妙。我想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文学写作需要提炼,需要对素材进行思考和筛选。创作虽然来源于生活,但绝不能照搬生活,那会落入自然主义的泥沼。绘画也一样,初始时期难免描摹客观,而欲有所进步,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自然再现,就必须对客观物象有独特的感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就像散文和诗歌,好的作品常常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跳跃,是语言的留白,是生动的物象和入情、入理、入趣的意象,是形象感人的文笔,是节奏、韵律,是深刻的思想和新颖的立意。
 

null

《飘逝的萨满》
 

所以,绘画也必考虑清楚画什么,为什么画,怎样画才不至于流俗。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艺术来寻找精神寄托,但应当在主观幻觉和客观描述上把握准分寸;我们不能在重于艺术想象的同时忘记现实生活的依托;我们要做的是在源于生活的基础上以具有深刻思想性的作品,把人们的视线从外部物质世界引向内部的精神世界。成春的版画正是在这样一些创作理念上有所突破,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才让人们看到他创作风格的流变,才使其作品更具有思想的冲击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null

《迁徙之一》
 

欣赏徐成春的近期版画,可以看到表现主义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作为20世纪初期西方绘画领域的画派,并且在后来扩展为德国文学的主要潮流,它自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成春在借鉴表现主义创作原则和手法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拿来",而是选取其中积极的成分。他没有用主观感受的真实来取代客观存在的真实,如《纪元》中对生命初始状态的强化、夸张,并没有使这一物象扭曲、变形,而是采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关于生命的某些观念。
 

null

《迁徙之三》
 

应该说,在借鉴外来文化问题上,他是冷静而理性的,他在寻求和尝试西方绘画理念与中国传统艺术观的融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宋源文先生曾给徐成春版画以高度的评价。他认为成春的版画"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特点强烈,就形成了风格。成春近期的版画风格,已经成为其创作的一种品牌。于是,当外界的同行们说起大兴安岭版画,就会想到徐成春,想到徐成春,便会想到大兴安岭版画。

期待成春同志在以后的创作历程中,一直把自己的风格坚持下去,举起品牌的旌旗,成为兴安岭大森林更为优秀的歌者。
 

null

《逝去的风景》
 

平实为人,勤奋作画

感言徐成春为人为艺的境界

文/宋源文

1983年9月末,我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城西林吉结识了徐成春,那时他在电影院作美工,爱好版画。一见如故,他放下手头工作,带我们去附近的林场熟悉情况,又陪我们去漠河镇,一路上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当地的风俗风情,直到把我们送上开往黑河的最后一班船。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大火,我听说他为了拍摄扑灭火灾的照片,本在医院养伤的他却跑了出来,顾不了面临大火的家,到处转战火场,结果连徐成春的大量美术作品及美术资料也都被烧光了。徐成春是在林区长大的孩子,能吃苦耐劳,他的质朴、热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null

《天际牧歌》
 

1992年他曾走出大兴安岭,走南闯北漂荡了八年,期间干过广告设计,也苦苦挣扎搞过版画,终因找不到感觉,最终还是回到大兴安岭,重操旧业。他那跌宕起伏的经历,引领我赏析他那多产多变的作品。

徐成春的作品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至1992年,他的作品主要取材于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活风光。如《冬漫漫》、《胭脂沟之春》、《源头的号子》、《大锯房》、《北极村》、《桦林小溪》等。都是家乡美之作,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今天看来,依然感到如同来自大兴安岭那明媚的阳光和扑面而来的清新的空气。从1997年到2009年,他的创作取向分流了。
 

null

《问天》
 

《这山·那山》、《远山故事》组画,《飘逝的萨满》等作品,是他与鄂伦春人曾有一年多相处的生活库存的再现,尤其是《这山·那山》,将人们引向游牧民族从远古走来的岁月流痕,只因为作者也有走过山山岭岭的多种体验,才有这种直奔史诗文化蕴涵的切入。《记忆的河流》、《归来的家园》组画,是对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呼唤绿色世界的呐喊,那已变成干涸的碎石,远处的浓烟火海将要吞噬一切,失去家园的驯鹿,腾空飞驰,迷惘、祈盼、何往?
 

null

《新居》
 

《广袤的原野》、《远去的群山》、《冬至北徼》、《冰封无季》、《冬冷无语》,营造出寂寥、苦寒之情境。既是对高寒地带自然生活的概括和浓缩,也是作者经历了生活的磨砺,感悟至深的反照。《旷野的层林》、《远山掠过》、《驼鹿谷》、《梦回额尔古纳河》、《春归南瓮河》、《暮归》等作品,明显有一种回归、寻根的意向,他要追索生活赐于他最初的印痕,扑捉人生的灿烂记忆。《春光》中几个孩子跳绳的瞬间,动作协调,腾空跃起,目视远方。这幅画的构图非同一般,把画中的主人安排在一个虚幻的空间,从视觉上告知人们,他们不仅超越了脚下的土地,同时也置身于无限的时空之中。令人感到那里的孩子也有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有朝气,有梦想,同样享受了人生启蒙阶段的一缕春光。
 

null

《夜.昼.之二》
 

徐成春的前期作品,缘自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照和体悟,倾向"自然"而非"人工",是"原野"、"原材料"、"原创"、"原动力",带给人们心灵的冲击。不论是生活还是情感,只要是初衷,是真,是善,是美,都像金子一样永远会发光。他的近期作品,是在审美体验基础上的升华,画境中洋溢着感性体察与理性的思考,人生体验与现实的关注,看得出他在进行对生活体验的梳理,人生境界的聚焦,艺术追求的定向的流程中,求新求变。
 

null

《远山故事之三》
 

前期的也好,近期的也好,他的艺术理念和取向,都是从生活中生发,从情感中生成,他思考的原点,始终没有离开养育他的那一片热土。他的作品都是基于那个特定地方的环境,社会结构及风俗习惯,这些地方的色彩,影响和哺育了徐成春的个人气质、思想感情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立足于一个地域,创作出乡土特征的作品,在当代文化中仍居一定的席位。
 

null

《鹿笛》
 

记得1999年,悉尼大学派一位研究现代艺术的学者到中国收藏版画,我把几届全国版画展览的画册提供给他,最后在他遴选的20多幅画作中,就有徐成春的《源头的号子》。当时还有人送来一幅几何形构成的作品,他一看就说这个太简单了,在西方这一类的画多的是。论技巧,徐成春的作品并不占先,但他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民族的地域文化,有国籍,但没有国界,不受时空局限,历史上这一类的艺术大家和艺术精品多得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徐成春有半生经验的积累,有信手拈来的创作资源,只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便会有更美好的前程。
 

null

《远冬》
 

我与徐成春已有26年的忘年之交,他有一种执着的务实精神,做起事情孜孜不倦。经历了生活的风雨,反而踏下心来,抓住版画不撒手,一幅接一幅,步入良性循环的兢技状态,令我钦佩。年届中年的徐成春,至今还是不变的老样子,见面后不出五分钟,便支支吾吾说起他最近画了什么画,还想画什么,接着会说画的不好,不知道该怎么样画?一副虔诚的虚心求教的神态。看似优柔寡断的外表,其实又有藏而不露的老主意,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他在技术层面上似有借鉴的影子,但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却是他的专利。诚然,他在艺术的征途上还要过许多道坎儿,须知,他从来都是业余时间作画,多么不容易。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兴安岭,版画群体红火一时,而今,当年的画友有的退休了,有的去了外地,所剩无几。
 

null

《最后的冬季》
 

我能想象得出,在远离闹市的茫茫林海,他要充电,如饥似渴,他想参加外面的展览、学术活动,但常常听到的是迟到消息。前不久见面,他告诉我最近买了一个70平米的房子,并购买了版画机和各种纸张、板材,下班后就去那里画画,感觉挺好。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平实为人,勤奋作画,乃人生的最佳境界。徐成春为人低调,安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光荏苒,我相信,当人们说起大兴安岭版画,便会想到徐成春,想起徐成春,便会想到大兴安岭版画。天道酬勤,只要他年复一年的耕耘,必将收到应有的馈赠。

2009年7月于北戴河海景花苑

(宋源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主任)
 

null

《再生》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