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余姚垒石庙的奥秘

来源:搜狐    作者:罗明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5-07    

浙东四明山的长坑岭和虹岭古道环线,今称“古越寻踪”道路,沿途山川起伏,风轻云淡,清幽秀丽,颇有野趣,引来了不少徒步健身者。在这古道起点,长坑谷口有一座古庙,名称垒石,有点意思,又天天开门,而一般小庙活动日才开放,有点意外。这引起了我的好奇,约上三位车厩朋友,在五月上旬,一起探寻垒石古庙的奥秘。

我们驾车到达余姚市河姆渡镇车厩岙口,下穿杭甬高速公路后,向南偏西方向行驶了2.5公里左右,在史家左弯,约二百米就到了。

只见垒石庙坐西朝东,背依禅于山(今称马家山),面对长坑溪与石窝山,典雅大气,没有突兀之感,四周群山绵延,森林茂密,庙前庙后坐拥着一片翠绿林竹,与环境协调。庙前小溪,车厩溪支流之一,由于今春大旱,只有涓涓细流,溪水钻进石缝、潜入沙子,声音轻柔,明流或暗淌,干湿溪相间。两岸杂树丛生,苍翠葱茏,与溪谷相伴,相映成趣。庙前古道,沿着谷地,顺着山坡,向南蜿蜒而上,前往陆埠镇余鲍陈村,消失在绿野深处,似乎见到了昔日樵夫猎户的身影。身居宁静谷地,耳闻雀语莺啼,目睹蝶飞花飘,偶见登山爱好者三三两两路过,没有喧嚣与浮躁,自然地放下杂念,卸下心锁,让人愉悦。

缓步跨入庙门,门厅为五柱三架,高大宽敞,正堂为七柱五架,轩昂富丽,均是五开间高平屋,南北厢房,中为天井,组成合院,其院南北亦有场地和房屋,布局紧凑合理,建筑简约大方,估计占地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庙内一位大姐,热情招呼我们,端茶请坐。车厩张师傅介绍:“大姐叫忻秋芬,是已故前辈孙银宝妻子,五联村史家人”。只见她头发花白,脸色红润,声音宏亮,脚步利索,陪着参观。交流才知,她八十一岁了,心怀慈悲与敬畏,耐住寂静和孤独,坚守初心,春夏秋冬,天天在庙,我们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点赞。

“此庙供奉谁”?忻大姐说:“垒石庙菩萨”,再问,“具体是谁?”说不出了。此地旧属慈溪,1954年划归余姚,查清光绪《慈溪县志》,其中载:“耒石庙县西南四十里,单于山麓。神姓崔,相传为汉黄公。庙有石炉,镌大德四年四字,盖元代物也”,大德四年(1300年),距今700多年了,古庙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乡土的风情。可惜,未载明始建时间。

汉黄公,何方大神?咨询《河姆渡镇志》主编赵伟伦先生,回复:汉黄公是齐人,名崔广,字少通,秦末汉初人,号黄公或夏黄公,“商山四皓”之一,帮助汉惠帝刘盈登基后,激流勇退,南下东渡,隐居于四明山东北部边缘地带,教化世人,乐行善事,安然终老于此。清初黄宗羲的《四明山志》载:“黄墓山,其山带江,有覆船之号,有大里黄公墓”。其旁姚江渡口称黄墓渡,后谐音为河姆渡,是河姆渡镇名的源点;其居住地,称为大隐,意指大人物黄公隐居处,大隐镇名的由来。先民敬仰黄公,建庙祀之,旧时这一带有十座庙均供奉他。

“欲访商山釆芝叟,云深无处觅仙踪”,这是明初慈溪诗人时铭《车厩山中》的两句诗,大意是:听说汉黄公是个采摘灵芝的神仙,我想访之,可惜山深路远,难觅踪迹?诗人未见而内心向往,希望自己及家人平静生活,隐约透出作者惘然若失之感。如今徘徊在长坑谷地,重温此诗,似有所悟。

世事沧桑,古庙毁建多次,忻大姐接着说,在1923年,翁方村方家一居士发起募捐,五联村史家史济水主持重修,因“耒”与“垒”,音同意近,改称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遭遇危机,孙银宝私藏佛像,予以保护。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张财浩、张金森、张宏才(已故)和孙银宝(已故)和林勤岳五人决意重建,共筹资150多万元,于1990年建成,重辉古庙。后来其他信者又在其南北扩建,为访客遮阳挡雨,替山民息脚求安。

庙名由来?车厩袁丽青老师讲,相传昔日的梅雨与台风季节,如遇特大暴雨,爆发大洪水,如雷霆之力,挟泥带石,沿溪北下,到达长坑谷口时,大石头停移而堆积,山民觉得神奇,产生敬畏之心,立庙供奉汉黄公,开展祭祀活动,保佑风调雨顺,祈求平安无恙。“耒”为农具,此作动词,意用其整理石头,清理溪道。又借指整理石头之地,此地建庙,故名耒石庙。清《单于寺志》载:“禅于山土簿多石”,佐证了这一传说。大石停移,与谷口地形开阔、溪流断面扩展,随之水动力减弱相关。如今科学发展,这里山青水秀,满眼绿意,再爆发特大洪水的概率很小,正是该庙楹联:“地杰人灵咸悟神明常护佑,山青水秀培植众信谱新章”。

中国庙宇与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而此庙坐西朝东,为啥?因此,考察了车厩岙及其长坑谷,车厩十里长岙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而长坑谷为南北走向,地势南高北低,与车厩岙约呈60度的夹角相交。长坑溪下游有峡谷和宽谷,分界线在禅悦寺东南角的禅于山往东凸的山岬,北是宽谷,南为峡谷,宽谷长约六百米,建有垒石庙和禅悦寺,两者相距约五百米。由于地球自转偏转力的影响,以及南北两山岬阻挡,长坑溪西岸相对稳定,溪滩大而宽,利于围滩造地。这古庙与古刹,皆居山北阴坡,夏秋时减少了太阳辐射,气温比同纬度同海拔高度地方要低一点。况且该宽谷的东、北和西三面有山丘环绕,冬春时减弱了干冷西北风和湿冷东北风的影响,舒适度相对高些。采用坐西朝东的布局,便于建筑物分布,利于采光通风,善于藏气纳财。在此祭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自然共呼吸,有“日丽风和本无价,山近水远皆有情”的气氛。空暇时光,在此相叙,闻闻山香,听听谷静,看看山水,亦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垒石庙与禅悦寺均为精神寄托场所,同居一地,相距不远,为何?”我问三位陪同者,邵徐成老师讲:“庙宣扬儒教文化,原来以祭祀为主,祈求神灵或祖先庇佑。寺推崇佛教文化,主事礼佛讲经,兼任教育慈善。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影响,垒石庙加入了佛元素,禅悦寺增添了儒文化。相传禅悦寺始建于三国时代,光绪《慈溪县志》曰:“禅悦寺晋天福八年(943)置”。

初步调研后,大家认为这里环境独特,垒石庙融汇天地人神,结合儒教佛教,实为祭祀神灵和礼佛祈愿的洞庭,也是净化心灵和积德行善的福地。

车厩南连四明山,北滨余姚江,杭甬古道和浙东运河横贯其北,早在春秋时期,就是于越国的军港要塞,为宁波市域唯一古贡茶“四明十二雷”的核心产区,地杰人灵,文化灿烂。岁月悠悠,车厩有历史迷雾,长坑藏地理密码,垒石庙存不凡之处,欢迎大家来寻找文化遗产,探索未知世界,悟透自然规律。

作者:罗明

编辑:毛凤君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