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机位,棱镜杆已架,成水平位,可以进行测量”,“收到”,“靠近2公分右手1公分打点”,“收到”,“稳住打点……”。对讲机不间断传递着测量人员的指令,另一名测量人员迅速记录着数据,一个个聚精会神、一丝不苟。
每天清晨6点多,天刚蒙蒙亮时,杭温1标二分部测量班的小伙子们就已经开始了一整天的工作。他们用棱镜和全站仪与崇山对话,向大川问道,为密林把脉。用自己的脚印和汗水诠释铁建人的信念。
2020年5月,杭温高铁上场。这条国内首条开展PPP和混改试点双示范的高铁,技术难度高,是继沪昆高铁后,金华境内第二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正线全长18.479公里,桥隧占总长的96%以上。项目总投资12.2亿元,总工期46.5个月。横跨义乌及东阳两市,涉及“5个镇街、27个行政村”,标段战线长,施工地点分散,管理跨度大,地质条件复杂,融合滑坡坍塌、断层破碎、节理密集、浅埋偏压、裂隙富水等不良地质,不仅施工难度大,对测量工作的要求也是相当高。
自5月1日正式进场以来,作为开路先锋的6个测量队员,最先闯入这片土地的就是他们,每天总是在晨曦的微光中开始工作,在落日的余晖中结束,一出去就是一整天。
队长解峰博哑着嗓子对全体队员们说:“接到最新的安排,佛堂段义乌特大桥、南江特大桥临时便道的勘察规划,我们必须在一周内完成!”
眼看目标一天天靠近,测量队队长解峰博肩上的压力非常大。刚完成了管段内所有红线用地的放样,3号拌合站马上开始施工了我们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场地勘察和村界勘测,任务繁重,标准要求高。但他没有退缩,他带领全体测量队的小伙子们连续18个小时蹲守在工地上。饿了,就扒拉两口盒饭和干粮;累了,就靠在面包车里休息一会。测量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他们有时在茂密的灌木丛中穿行,有时在黄土石堆上攀爬,有时在田间地头奔跑,经常被尖锐的藤蔓杂草和交错的荆棘割伤皮肤,被火辣的太阳暴晒。所有仪器设备都得靠手提肩扛,他们每天扛着20多斤重的仪器,还要倍加爱护,除了忙着测量放样,还得提防空中和树丛中飞舞爬行的毒虫鼠蚁和摔伤滑倒。
找点、埋点、设站、架棱镜、测量、记录,从这座山跨到那条河,有时候为了找准一个点的位置需走上一两个小时的路,短短几周,原本白皙的小伙子们便换上了一身“黑皮肤”。黝黑的手臂和肩膀上的皮褪了一层又一层。手臂肘关节的上下两个部分,两个色号,可谓“泾渭分明”。
五六月的义乌,气温异常的高,几个经受着高温“烤”验的小伙,个个挥汗如雨,浑身透湿。一小时、两小时、三个小时……他们立在火烤的骄阳下,却顾不上擦去满脸的汗水,汗水从脸上滴落在地上,他们头戴安全帽,全神贯注的看着全站仪,用对讲机大声呼喊着寻找对面棱镜头的精准位置,他们工作时的双眸坚毅而认真。
陈飞鹏,90后小伙,圆圆脸,戴副眼镜,憨厚可爱,参加工作一年多,工作热情非常高。一次,他在放线时从坡上滚下来,脚部软组织挫伤,没有喊苦喊累,打完吊瓶后,针头才刚拔掉,顾不得休息就做起了内业资料;付柏松,黑黑的精瘦小伙,笑起来特别憨厚老实,别看他瘦,干起工作来却有股生龙活虎的劲头,在前期项目部司机紧缺的情况下,一人身兼数职,还当起了测量队的专职司机;陈振铃、尚高祥,一个是党员,一个是才从西藏线上下来的测量骨干,他们每个人手上、脚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痕和各种大小不一的水泡,尽管如此,却从没有发出过半声怨天尤人的哀叹。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奉献着,克服了测量人员少、施工线路长等困难,及时给项目部提供了第一手测量数据。
他们每天合理安排测量工作,白天跑现场、晚上整理资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一次一次的勘测,一遍遍的复测,终于完成了控制网复测及管段内的红线用地、所有桥台的承台位置放样和6个隧道12个洞口的放样。他们始终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最佳的工作状态完成领导安排的测量任务,给技术人员提供了最准确的数据,为工程开工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他们只是一群最普通的测量人员,但他们却有敢于拼博和奉献的决心,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山脉的里程,山风为他们鼓劲,荫翳的树叶为他们鼓掌。他们知道,自己多一点的坚持,就可能使一个团队走得更快更好,也许并没有太多人能铭记这些在山野间奔跑跋涉的身影,但不久建成的高铁轨道上一定会留下他们来过的痕迹。他们的皮肤黝黑,是因为他们把熠熠生辉的光芒,当作新的希望赠与了下一个接班人。(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