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有给母亲写点文字的想法,以此纪念远在天国的妈妈。
母亲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善良、勤劳、朴实而又喜欢干净整洁。她也没有多少文化,由于父亲老早就到很远的地方去工作了,在记忆中,我们从出生到懵懂少年到上学读书,很少见到过父亲。印象中只有快到了春节,父亲才回来,春节过后就又离开了家乡,所以家里的生活重担全部是母亲一个人挑着。一个农村妇女把四个孩子拉扯长大成人,其艰辛可想而知。用“一把屎一把尿”、“既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等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由于农村家庭孩子多,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基本上都是“放养”式长大的。母亲在近四十岁才有了我和弟弟,中年得子,母亲把我们当成了宝贝。记忆里,她出去做工,经常把我们兄弟俩放在箩筐里面, 一人一边,一根扁担把我们从家里担到地头、到嗮场、到田边,挣工分带孩子两不误,直到我们能够自由奔走。妈妈的肩膀承载着我的欢声笑语,承载着一家人的风雨,承载着我童年时的希翼!
因为营养跟不上,小时候我长得矮小,但也非常淘气精灵,经常给母亲惹祸,不时有人上门告状要她管教好孩子。于是棍棒教育对我来说成了家常便饭,只要听说“兴宗,***叫你拿根鞭子回去!”就知道今天又闯祸了,但我发现,每次把我“教育”后,母亲总是偷偷地用衣角擦拭着眼泪。长大以后才知道,妈妈的鞭子打在我的身上,其实是疼在她的心里,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痛!但我从来没有因为母亲的严厉而记恨谁。只觉得在母亲的庇护下,童年时光是那么开心快乐,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感觉那时的天空是多么的蔚蓝,阳光是那样的明媚……也许因为这样,我有一种说不清的恋母情结。 记得我三四岁的某一天,母亲去隔壁村的表哥家借一些米油之类的生活家当,直到夜幕降临,伸手不见五指时还没见她回来,心里就觉得发慌。嘀咕着:妈妈该不会出了什么事情吧?泪眼汪汪的吵着拿起煤油灯去寻找妈妈,姐姐只好依我,一起端起摇曳的灯光向村口走去,一边走一边向黑漆漆的前方呼唤着:“妈妈 、妈妈……”走到村口的山脚下时,看到了母亲匆匆赶路的身影,我一下子就泪奔了,妈妈把我搂在怀里说:“傻孩子,乖,妈妈在这里。”心里才觉得踏实起来……直到现在姐姐还拿这事来说我。
虽然我们很少见到父亲,物质生活也非常贫乏,但在母亲的爱护带领下,一家子其乐融融,日子过得清贫而温馨,艰辛而快乐。孩子都是妈妈的心头肉,大姐远嫁他乡后,只有到了一些重要的节日才回家探亲,这样的日子是我们全家团聚欢乐的日子,更是母亲笑逐颜开的好日子。记得有一年不知道什么原因,中秋节大姐没有回来,而是托人拿钱给母亲,说是过节不回来了,给些钱买菜吧!当来人把钱递给她时,她看都不看,望着远方喃喃自语:人不回来,要钱有什么用呢?满眼的失望和挂念一览无余。这一幕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母亲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视,有件事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就是在土地承包到户以后,父亲还在外地工作,大姐也远嫁他乡了,家里的只有妈妈和二姐两个劳动力,耕作的牛都是和别家共用的。耙田犁地、抢收抢种、养猪喂鸡等等农活家务事都落到了她们的身上,其中的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
我初中毕业后,房族的叔伯们都劝说母亲,说让我回家当劳动力吧,不用再去上学了,早点结婚生子,老人就可以早点享福。但母亲说,我们这辈子再苦再累都要过去了,不能让孩子受没有文化的苦!只要他能够考上学校,我都要送他,免得他们以后会埋怨我的。一个初小都没有毕业的农村妇女能说出这番话来,当时我泪水马上哇哇地流下来……后来我外出求学工作,娶妻生子了就接母亲过来一起生活。尽管年纪大了,她依然保持着朴实、干净 、整洁的习惯,家里的卫生收拾的干干净净,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我虽然已经成家立业了,但依然偶尔会在她面前撒娇,像孩提时无忌开着玩笑,有时候酒后还会用头去顶着她的肚皮,逗她开心!因为我知道,在妈妈的面前我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那一幕幕情景像,一帧一帧图片在我的脑海里萦绕,那么温暖、那么开心!可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在她老人家七十三岁时,因病撒手人寰,永远离我而去了……
尽管已经十几年过去了,但母亲的音容笑貌仍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常言道:家有一老,就有一宝。现在我是多么羡慕那些家庭啊!每天下班或出差回家的时候,开门时可以温暖地喊一声:“妈,我回来啦!”然后看到老母亲亲切的面容,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每年到了母亲节,新媒体上关于赞美母亲的美文、美图就会铺天盖地,天女散花般扑面而来。其实老人家所需要的非常简单,陪她吃顿饭就心满意足了,陪她聊聊天笑容就会熨平她脸上的皱纹。子女们的健康平安就是老人最大的心愿。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吧,用自己的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孝道比任何美妙的华章都珍贵!
妈妈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那一颗星星,照亮我,温暖我!愿凡尘不再打扰到母亲安静的灵魂!
愿母亲在天国里快乐如初、幸福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