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华夏访谈网阅读 • 正文

骆洪宾作品:长春掠影

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骆洪宾

民俗土菜馆

骆洪宾/文

傍晚时分,我们五位好友从苏北古城淮安一抵达长春,就与东北菜激情相遇。长春修正药业集团副总裁高伯瑞兄为我们接风洗尘的晚宴,安排在九台区长通路上的陈家老院子民俗土菜馆。一看到这个菜馆的名字,让我蓦然想起陈宝国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山东小酒馆》来。土菜馆外部装潢豪华漂亮,门楼色彩以红色为主,黑色的匾额,彩色的绘画,青瓦的门廊飞檐翘角,体现了东北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格调,让我们苏北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店门两边悬挂着的一副楹联很有意思,上书:“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再拿碗酒来,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吃顿饭去。”东北人豪放开朗、热情又能喝酒的性格,我们是知道的。从这副楹联中,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进入菜馆一楼厅堂,内部装修美观大分,布局紧凑实用,西边是菜肴制作间,东边墙上挂有一长方形的灯箱,各式菜肴图片醒目,灯箱下的一排长桌上,摆滿了菜肴实物。琳琅滿目的菜品,让我们目不暇接,都怀着好奇心,仔细观望和询问。淮安是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扬菜誉满天下,饭店酒楼众多,食客云集。但是,风格与长春迥异不同。我们那里不一一点菜,俗称“和菜”,是按人、按桌、按消费水平上菜的。正常流程是:先凉盘,后热炒,再烩菜,最后上主食阳春面和各式点心水果。厨房在那里?菜肴如何制作的?你是看不到的。而在这里,是点菜的模式。菜品就存放在你的眼前,一目了然随意点。鱼池里的各种活鱼,点那条就那条,现秤、现宰杀、现制作。连常见的豆腐,也是现场加工。

此家饭店一楼,仅一间门面。二楼上很大,有两百平方米,隔成多个包厢。我们上楼时,在楼道中间拐角的台阶上,有“舅妈好”三个字,在上方射灯的闪动照耀下分外醒目,我们不知何意?在二楼大厅里,见一个小花轿,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进入包厢后,大家围桌而坐,喝茶聊天等菜来。突然,听到一阵锣声和快板书声,我们急忙出来观看。原来,是隔壁的包厢里上菜了。只见两个美女抬着小花轿,轿子中间摆放着一条约十来斤重烧好的大鱼,一位男性厨师跟着,敲打着一面铜锣。鱼抬进包厢里,抬花轿的两人放下轿子,双手抱拳说道:“大舅爷、大舅妈:你们好!欢迎来家里做客。祝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魚好吃,说声好,期待下次再度光临!”每说一句话,就敲一下锣。在客人们的掌声和叫好声中,她们把鱼抬上桌面,转身而去。如此独特而热闹的场面,我们是第一次见到,拿出手机拍照录音。这时,伯瑞兄说:“大家别急,马上在我们的包厢里还能见到。”果不其然,一会儿给我们上菜时,见到小花轿两次抬到包厢里。一次抬的是一条大鱼,一次抬的是一大盆小鸡炖蘑菇。同样的程序和语言,只是鱼和鸡的叫法有变。后经打听,东北人最尊敬的是母亲娘家的大舅、大舅妈。这个习俗与我们当地相同,“天大地大,娘舅最大。”只是这种表示方式,长春人发挥得淋漓尽致。叫客人们为大舅及大舅妈,显示相互是最亲近的人,充满了一种温柔的亲情,让人心生愉悦之感!

菜上齐了,全是长春的特色土菜。除鱼和鸡外,有现做的水豆腐、凉拌蔬菜丝、原味海参,油煎河虾、火锅血肠、地三鲜、大丰收、干切红肠牛肉猪手拼盘……

伯瑞兄带了一箱六瓶装的酱香形白酒,52度,是修正药业集团内部特供的品牌——泉粮春。一桌十个人,除我们五人外,有伯瑞兄的夫人王磊、吉林省委办公厅的杜处长、修正药业集团车队的李队长及驾驶员小张。相互介绍认识后,李队长开始酙酒,饮具是玻璃杯,一瓶一斤装的酒,倒满三杯就就所剩不多了。我们同行的冯学忠酒量欠佳,他叫服务员换小酒杯。杜处长笑着说:“我们长春没有小酒杯,都是这种大杯子。”我说:“客随主便,慢慢喝就是了。”酒斟上后,伯瑞兄用长春话说:“兄弟们,开喝吧!”一场长春宴席,在欢声笑语中开始了。

长春的菜好吃,大多数的食材是原生态的,有一股浓浓的、芬芳的乡土味道。加上独特的烹饪方法以及就餐环境氛围,充滿了民俗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我们第一次吃长春土菜,少不了要大快朵颐一番,感觉到色香味俱佳。另外一个感觉,就是菜品的量太大,全是大碗、大盘、大盆。如果你特喜欢某个菜,尽管敞开肚子吃,可能你也吃不光。我想,光盘行动,在这里是不受欢迎的。

与长春人喝酒,要悠着点了。因为,我们的酒量和人家不在一个档次上。稍不留神,可能就会酩酊大醉。在我们家乡,喝酒是用小酒杯,细酙慢饮。在这里,是大杯大口地喝。我们一行五人中,实话实说,两个人有二三两的酒量,三个人有半斤的酒量,总量加起来二斤足矣。由于事先知道长春人酒量大,背后商量好互相不喝,一致对外。一桌十个人,王磊女同志不喝酒,李队长和小张要开车也不能沾酒,真正喝酒的是七个人。也可以这么讲,五对二。伯端兄是东道主,我们不好意思和他多喝。于是,集中力量对付杜处长。可是,人家杜处长一点都不怵!他主动用滿杯一一地敬我们干掉,大有“吕布战群雄”的气势。后有,有人改喝啤酒了,杜处长就用啤酒陪。不知不觉中。喝掉了五斤白酒,六瓶啤酒。我们都不能再喝了,杜处长还意犹未尽,要把剩下的一瓶白酒开出来喝掉。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喝了,再喝就醉了!”这时,王磊打圆场说:“不喝了吧!把客人喝醉了不好。”杜处长说:“那好吧!明天晚上我有应酬,你们先去看二人转,散场后我请去吃长春烧烤,到时咱们再喝。”

参观伪满皇宫博物馆

九月的早晨,长春秋阳艳丽。

十时许,我们走进伪滿皇宫博物院。该博物院位于长春市光复北路,前身是民国时期管理吉林、黑龙江两省盐务的吉黑榷运局官署,总占地面积25.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民国二十一年三月九日((1932年3月9日),在日本侵略者的扶持下,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民国二十一年四月三日(1934年),伪滿推行帝制,“满洲国”改为“满洲帝国”。民国二十三年三月一日(1934年3月1日),溥仪在勤民楼举行登极大典,由“执政”改头换面为“皇帝”,“执政府”随之改为“帝宫”,俗称“皇宫”。

溥仪是日本人控制的傀儡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浮虏,被带到苏联。至此,伪满洲国灰飞烟灭。

我们参观了缉熙楼、勤民楼、同德殿、嘉乐殿、书画楼等伪满皇宫原状,也看了溥仪的游泳池、防空洞和跑马场。博物馆中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让我们对那一段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对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为非作歹的罪行感到深恶痛绝。参观过程中,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许许多多来参观的人也是一样,没有人说笑嬉闹,也很少有人拍照留念。说一句心里话,看到伪皇宫里有许多日本的生活用具和文化因素,心里不是滋味,感到是一种耻辱。另外,看到许多日伪官员的照片和文史资料,又感到是一种悲哀。心中发问:在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健时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汉奸呢?

伪满皇宫博物馆,集伪满宫廷、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商服于一体,是长春市著名的特色人文景区,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我认为,保存那一段历史的真实性,才能教育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在伪满皇宫的东隔壁,有一座吉林长春东北沦陷史陈列馆。我们来到馆前,可惜闭馆,感到很遗憾!我们在馆前广场上徘徊,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国家落后就会被外敌欺压凌辱而变得支离破碎,人民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如今我们国家繁荣昌盛起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要充分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异国风情的朝鲜饭店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仁风阁(西朝阳路店),这是长春最好的一家朝鲜饭店。让我们第一次来朝鲜饭店吃饭,第一次见识朝鲜美女,第一次品尝朝鲜美食,伯瑞兄的这个安排是用心的,让我们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在饭店门口,一位身材高挑、脸庞白净、端庄秀丽、身穿朝鲜传统服饰的妙龄少女迎接我们。初见朝鲜美女,果然是长相清纯无比,有点不敢冒昧多看一眼。进入饭店大厅,室内装饰、用具摆设、饭厅桌椅、清一色的朝鲜女服务员,充满了浓郁的异国风情,恍如来到朝鲜这个国家一般。

据了解,这是一家朝资饭店,服务员都是来自朝鲜的美少女,由国家发放工资。而且,她们的父母在朝鲜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否则,是不准出国工作的。我发现,每一个服务员的上装上都别着一枚长方形的国徽像章,表明自已身份的同时,也显示着一种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之心。她们不仅勤劳能干,还能歌善舞,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对客人十分温柔。点菜或上菜时,她们是服务员;走上舞台唱歌跳舞时,她们就是文艺工作者。但是,不准拍她们的个人照。

仁风阁饭店的面积很大,全在一层。饭厅成排状,相邻一间间隔开,对门可相望,每一间大小相等,面积约近二十平方米,是敞开式的,没有门或挂帘。饭厅室内高出地面约六十公分,紫红色木地板,中间有一个长约三米、宽两米、高三十公分的餐桌,铺有红色的桌布,放着茶具杯筷。桌边,摆放一只只坐垫,墙壁上悬挂一幅朝鲜山水画。整个的饭厅,给人一种去繁就简、洁净明快的视觉享受。进入饭厅先要脱鞋,可换拖鞋,也可不换,随客人的意愿。站在饭厅门口朝里一看,我有点担心,因人胖,席地而坐就餐怎么受得了!中国人在饭店或在家里吃饭,都是高桌子,坐椅子。我自我安慰,入乡随俗地体验一下吧。走到桌边才发现,桌子的下面有一个坑道,约一米深,人坐在地板上,双腿放在下面,与我们平常坐椅子吃饭是一样的舒服。只是被桌布遮挡住了,我没细看,白担心了一次。伯瑞兄告诉我:“这是朝鲜饭店为适应中国人的就餐习惯而改造的。在朝鲜国内,人家还是屈膝蹲着或盘腿而坐吃饭的。”

朝鲜饭店允许客人们自带酒水。坐定后,服务员先送上茶水,后奉上菜谱点菜。伯瑞兄点了干切朝鲜狗肉、烤狗腿、泡菜、虾仁寿司、石锅拌饭、什锦拼、桔梗炒肉丝、椒盐豆腐、养生汽锅鸡、冷面……

我们翘首以盼的菜来了,摆满了桌面,全是朝鲜族的特色菜肴,原汁原味。其中,狗肉最好吃。朝鲜人爱吃狗肉举世闻名,狗肉有许多种的做法,煨、炖、炒、红烧、烧烤皆成美味。我们点的干切狗肉,是清水煨出来的,不加油盐,凉干后装盘。配上一碟干辣椒、一碟狗酱,可蘸着吃。狗腿子是烧烤的,事先已上浆入味,外焦內嫩,撒上孜然,满口皆香。冷面口味也很好。我们又一次开怀畅饮,一边尽情地品味朝鲜美味,一边偷看朝鲜美女俏丽的身影,大饱口福和眼福。席间,李队长请服务员给我们献歌献舞,被婉拒。服务员讲:“近期是领袖逝世的月份,停止娱乐行为。”临走时,在李队长多次地请求下,并经过领班经理的同意后,一位服务员站在饭厅里的墙壁下,勉强地和我们合影留念。

走出朝鲜饭店,服务员站在门口送行,微笑着向我们挥手告别。此时,她漂亮的服饰和美丽的容貌,成为长春街道边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光与影的世界

下午,我们走进长影。在长影旧址前的广场上,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尊庄严而高大的毛主席石雕塑像。灿烂的秋阳下,他神情自若、面带微笑,作挥手状。我们又一次看到敬爱的老人家,心情突然变得激动了起来。此时,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或一人、或多人一起和伟大领袖的塑像合影,让美好的瞬间定格,留下一生永恒的纪念!

长影旧址博物馆,位于长春市红旗街,是记录长春电影制片厂发轫、进展、繁荣、变迁的艺术殿堂。走进博物馆的大门,扑朔迷离的灯光下,我们仿佛行走在光与影的世界里。在长影电影艺术馆里,走廊两边的墙壁上挂滿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我们了解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历史,感受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看到了老一辈电影人为中国电影事业无悔奉献的精神。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老牌的电影制作单位,被誉为中国电影的摇篮,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有人民电影第一部故事片《桥》、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等。先后拍摄故事影片900多部,译制外国影片1000多部。

馆里展示了许多极具年代感的老电影剧照,有《五朵金花》、《上甘岭》、《英雄儿女》、

《平原游击队》、《刘三姐》、《白毛女》、《甲午风云》……每一部影片,都是经典力作,主题明确,意义深远,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许多主题歌曲或插曲,至今仍在经久不衰的传唱。在这里,我们还看到许多电影艺术家的形象、许多遥远而熟悉的旧道具、许多过去放电影的老机器、许多电影创作者伏案工作的身影……

在馆里的一个拐角处,有一个老电影院。海报、售票窗口、入口处,再现了五十年前的旧时模样。看到它,心中充满了温馨,似乎回到了从前的岁月里。童年的记忆中,人头上爬人抢购电影票、用假票冒充真票、躲在大人衣服下逃票进场、爬院墙看电影的情景,又一次地浮现在脑海里。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厂徽,是一组三人的工农兵形象,代表了勇敢向前、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美好品质的象征。那时,每当我们看长影的影片时,片头工农兵的形象,在银幕上会首先跃入眼帘。片头虽然很短,数秒一闪而过,但是,总给人一种无比震憾、充满激情的力量。在展厅中,我们近距离地看到工农兵实物雕像。男女三个青年,战士手握钢枪、工人手持铁锤、农民怀抱稻穗,目视远方作前进状。三人组合在一起,特征明显、表情坚毅、动作优美、栩栩如生。

馆内的展厅,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形式,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完美享受。静态是图片、剧照、道具、服饰、雕像和文字;动态是灯光、视频、动画、音乐和现代高科技的声光电特效。在《甲午风云》影片展示区,电子大屏幕上显示当年甲午海战的情景,观众在一边可用手操纵舰舵,让屏幕上的中国舰艇冲上去撞击敌舰,感受一下亲自上战场杀敌、敌舰被撞沉或狼狈逃窜时的快乐。

我们在馆里流连忘返,沉浸在光影时代、流金岁月中。在怀旧的情怀里,追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我们还逐一地参观了长影摄影棚、长影洗印车间、长影电影院、长影音乐厅和配套的长影文化街区。

邂逅刘小光

夜幕降临的时候,长春市区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平坦而宽阔的道路上,车水马龙,流光溢彩。

去刘老根大舞台的途中,陪同的李队长说:“给大家一个惊喜,今晚的演出有赵四的扮演者刘小光出场。”听了他的话,大家欣喜万分,为能见到这位笑星而高兴。我是东北二人转的铁杆粉丝,《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拍了十多部,我一部不落地看。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对赵本山老师有负面上的议论,我不以为然。一是东北二人转是民间的草根艺术,有点低俗不足为怪,在表演时不出格就好;二是赵本山老师不简单,他传承了东北二人转的这种表演形式,又让上万人得到了就业,谁能做到这一点?在全国各地,有许多的地方剧种将消失,也没见到有人来拯救。

“刘老根大舞台”旗舰店剧场在长春市南关区岭南路58号,于2012年11月17日隆重开业。由于剧场规模大、硬件好,加上阵容强大的演出队伍,深受观众青睐。

我们来到室外广场上,只见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非常地热闹。此情此景,让人感到东北二人转的魅力。我们是第一次来到刘老根大舞台,也是第一次看东北二人转的演出,充满了好奇心。

进入演出大厅,上千人的位子座无虚席。现场不准拍照,并有专人监督。演出开始后,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充满着喜庆快乐的氛围。每一位上场的演员,说、学、逗、唱均有绝技展现,让人赞叹不已。

刘小光压轴出场,还是《乡村爱情》系列剧中赵四的装扮。他一上台,奇异的服装搭配、躬腰弯腿走路的模样、嘴歪结巴的表情、夸张搞笑的动作、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捧腹大笑。刚上台不久,他说:“我走了,掌声不够。”说完,转身要下台。观众知道他假装的,也送上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他先一个人表演,和观众互动,耍嘴皮、说笑话、逗乐子。后来,献上一个小品《陈世美和秦香莲》。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让人忘却了尘世间的一切烦恼,沉浸在无比的快乐之中。

作者简历

骆洪宾,男,江苏省淮安市人,1955年出生,初中学历,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市场信息报.城市观察》周刊通讯员,淮安市淮安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淮安区报》、《淮海晚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网》、《光明网》、《中国散文家》、《丰碑杂志》、《建湖日报》以及众多的网络公众号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智库查询

Copyright © 2018-2026 华夏访谈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