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故里文化元素融入余姚城区府前路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微型研讨会综述
丹桂飘香,古城溢彩。
9月28日下午,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在地处姚江之滨的舜江名苑旁 “七彩云南”茶室,举行了“阳明故里文化元素融入府前路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微型研讨会”,来自本市有关单位的20余位阳明文化爱好者参与了活动。
阳明学研究学者、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宁波市王阳明文化研究促进会副会长华建新先生首先介绍了举办本次研讨会的有关背景情况:4月9日,余姚“阳明故里”“阳明故居”商标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8月17日,以“阳明故里再出发为主题”的“阳明故里”品牌发布会暨“阳明古镇”项目启动仪式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前段时间,余姚市社科联、社科院与余姚开投蓝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举行了多次以“阳明故里·阳明古镇保护性开发”为主题的研讨会,以科研引领与保护、开发相结合是本轮项目建设的重要特色。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全体同仁秉承“学以致用”“研以开智”的时代精神,用智力推助地方文化建设,在8月31日下午研讨会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认识,全面、系统、正确地理解“阳明故里·阳明古镇”保护性开发的内涵与深远意义,于今天下午再次举行研讨会,为府前路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论证及可操作的方案,供有关方面决策、实施参考。
为使与会者能进一步了解余姚城区府前路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概况,随即,华院长邀请余姚开投蓝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文化运营专员刘兴涛先生介绍了府前路区块与武胜门、龙泉山区块保护性开发的大体规划情况。
随后, 结合刘先生对各区块规划设想的大体介绍,华院长就“阳明故里元素如何融入府前路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阐述了大致的思路及设想。他认为:要从历史的维度加深认识余姚作为“东南名邑”“文献名邦”的传统定位。就阳明文化而言,“阳明故里”不仅仅是阳明先生的出生地,而且是“王学重镇”“姚江学派的源头”,这是“姚江文化”的鲜明特质,亦是中华思想史流脉的精神高度。同时,在推进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进程中,要与时俱进,对阳明故里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阳明故里”文化元素具有地域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除了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外,阳明文化亦有高度融合性,为可持续性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因此,在项目建设中只有创造性地融入阳明故里文化元素,方能避免古镇保护开发建设中的同质化倾向,融古开新,亮出自身的特色,领悟阳明文化渊源的源头活水。阳明故里文化元素融入项目建设也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价值判断与意义拷问。传承文脉,立足当代、引领未来,项目建设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可行性研究和实践检验基础之上。华院长还从价值观的角度提出加深对古镇保护性开发的认识:一是认识价值,二是感受价值,三是审美价值。同时,提出了如何将“阳明故里”文化元素融入府前路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可操作的概念和路径。
在华院长作主旨发言后,与会同仁相继发言:
余姚市原文化馆馆长钱百治先生说:我在写《余姚戏剧史》时发现有一本书中提到反映王阳明形象的剧本叫《神剑记》, 是最早表现王阳明生平事迹的作品,说明戏曲具有“接地气”的功能,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传统戏曲在阳明故里、阳明古镇建设中的作用。
凤山街道凤山社区党委副书记孙龙先生认为:余姚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及名门望族众多,比如虞氏家族等对古镇文化传承影响很大,要深入挖掘,形成特色。
余姚市档案史料研究会王巨明会长认为:余姚应借此契机,做一个像模像样的阳明文化广场,使它成为地标性建筑。同时,要体现参与性、可看性。
市三院“阳明心坊”文化研究者吴旭东先生认为:可考虑建一个“阳明文化大巴”的体验线路,沿路设置文化展区。以阳明故居为核心,形成幅射性的阳明文化游学线路。府前路区块可考虑建阳明文化研究成果展示馆,突显本土团队研究的创新成果,开展多形式的文化活动。
余姚市丰北小学王红专校长认为:孩子通过融入阳明文创项目活动,给小学生讲阳明故事及可体验性的活动,让小孩有兴趣参与那些可触摸、可感知的活动,比如模拟阳明先生练击剑,来感受生活化的王阳明。
市住建局档案馆馆长龚卫卫先生认为:要深挖阳明文化元素,建筑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何通过建筑语言表达余姚传统文化与阳明古镇的结合,是篇大文章。
余姚市政协原副主席干凤苗先生认为:余姚很需要通过多种载体,诸如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举办的“阳明文化研究基地”,长期坚持开展阳明文化的研修活动,把阳明精神发扬光大。这次举办“阳明故里文化元素融入府前路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研讨会,十分及时,非常必要,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后代更多、更深入地真正了解王阳明,传承和发扬好阳明精神。因此,要进一步深入地调查研究,加强资料收集,分析整理,为阳明故里、阳明古镇项目建设提出可操作的方案与建议,实现创新性发展。
余姚电大唐勇敏副教授认为:余姚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江南古城,项目建设要凸出古城文化的识别性,注重美感,使其成为鲜活的地方文化名片。要尽量融入非物质文化元素,将现代高科技融入进去。体验玩乐中享受阳明文化的乐趣。另外,阳明文化是活态文化,要打造一种文化生态场所,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让历史街区活起来。
原市电视台办公室主任王华茂先生认为:古镇建设要凸显余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同时要结合旅游、休闲等现代生活的需要。
市社科联副主席、社科院副院长杨鹏飞先生认为:责任和义务要求我们不要留下遗憾,要运用我们的特长,设计好“三大功能”,大家献计献策,集思广益,有好的建议发给我们,尽量吸收、反馈给有关单位,在项目布局建设中体现出来。
最后,市文旅局原副局长凤翔先生作会议小结。他认为:前后两次微型研讨会,围绕主题,精心准备,内容丰富,会议开得很成功。参与者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大家学到了很多东西。从今天的研讨会看,规模不大,但大家以主人翁的态度为阳明故里、阳明古镇项目建设献计献策,发表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观点与建议,体现了家国情怀,会后将通过多种渠道提供给有关单位决策时参考。总之,项目建设要真正融入阳明文化元素,讲好余姚故事,才能成为余姚靓丽的名片,为余姚申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添砖加瓦。用科学的理论引领文化建设实践,持之以恒,必然会推动、促进阳明故里、阳明古镇项目建设的文化品位提升。
在本次研讨会进行过程中,主办方作了微信实时传播,不少网友参与了互动讨论,在形式上开了新风。“七彩云南”茶室为会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会务保障。
撰文: 唐勇敏(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姚学院余姚社区学院)
吴旭东(余姚市第三人民医院“阳明心坊”)
审改:华建新
终审:华建新、毛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