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邓楠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代皇室御用茶具,中国八大名瓷之一。建盏产自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建窑”,其遗址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各地(古时隶建宁府瓯宁县)。

建盏兴起于在宋代,两宋时期崇尚斗茶之风,看沸水浇注,茶叶泛起的白沫,以及挂杯。因此,对茶盏的颜色要求就是要深,建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斗茶是一种博弈,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一种雅玩,对盏就有很高的要求。

福建建阳水吉镇的特殊瓷土,耐高温并且保温,釉质坚硬,不碍击拂,因此建盏在一众黑釉盏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上层社会所用的斗茶神器。
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后来,人们喝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建盏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在日本,建盏备受推崇。日本把建盏称为天目瓷,奉若珍宝,日本八件最上品中国瓷器国宝里有五件为建盏。

如今,在福建建阳当地依旧在生产建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盏大师范永寿等人延续着这一古瓷器的辉煌。
范永寿生于建盏原产地建阳吉水镇,致力于建盏制作和研究几十年。

他介绍说,建盏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流程,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
除此之外,窑温、胎体、摆放位置的不同,即使相同的纹饰都会造成成品的差异;也因此每一只盏都是孤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建盏魅力之所在,也是匠人们期待每一窑的惊喜。

建盏作为传统名瓷,在历史上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但因为建盏的曲折经历,导致了很多制作技艺都失传了。
对于热爱建盏的范永寿来说这是一件很痛心的事情,然而他并没有放弃。
四处寻找老瓷片,查找书籍,走访老人,用了二十多年时间,范永寿终于成功还原出了星光油滴这个失传的制作技术,仿制出了失传八百多年的建盏,弥补了现代建盏技艺中的一个缺憾,对建盏的传承做出的贡献难以估量。

千金易得,一盏难求。建盏作品需要时光的用心,精品难求。从建盏取土、备料、制作、素烧到上釉等等工艺,每一步都需要匠心的浇灌与倾注。
而范永寿大半辈子时间都在与建盏打交道,练就了与建盏心意相通的本领,手到意到。
但是建盏的成败好坏不光与匠人的工艺有关,还需看天时地利,“入窑前靠人,入窑后靠天”,这些因素也让建盏的成品率极低,哪怕是范永寿这样的大师也不例外。

对于烧坏的不满意的建盏,范永寿都会打碎防止它们流入市场,他还在建盏底部刻上自己的名字,既是对自己羽毛的爱惜,也是对信赖他的建盏爱好者一个承诺。

范永寿的作品胎骨似铁,釉色古朴典雅,枯高幽玄,釉面斑纹在高温的控制下天然形成,富于变幻。斑纹晶莹清晰,金属感强,功力非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传统风格,受到很多专家的赞赏,在建盏市场上也是炙手可热。
但范永寿心里,最重要的并不是他的盏能买多少钱,而是建盏技艺的复原。这重新燃起的窑火,历经千年传承至今的传奇,才是他终生的追求。

建盏作为品茶之物,它的美不是单纯的形与色,而是追求深层次,有内涵,脱俗的美。
匠心倾注、打磨的精致之美,才是建盏深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喜爱的原因,也是东方美学的集中体现,范永寿的心愿就是希望这种美能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