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华夏访谈网阅读 • 正文

中国易经初解 震卦

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周凤森

震惊百里  临危从容   
疾霆骤雨江河翻
雷震百里乱春烟
自有楼台蓑笠客
临危受命浮沉间
 
        中国古典哲学处于世界哲学的最高峰!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学说构成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虽然阴阳五行中相对而言阴阳为互动之气而五行为状态之性,其实仅就“气与性”而言从宇宙本体上考量并无实质差距。《心经》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道德经》亦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由之而观“气与性”都是宇宙本体即无极之产物。借助现代科学,为了充分说明宇宙本体与量子之间的关系,我引用《六祖坛经》名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佛向性中做,莫向身外求”,这里六祖大师所言之“心”就是宇宙本体,而“性”就是宇宙本体不可分割的元点量子。历史上几乎所有经典共性都是力图向后人传递宇宙真相,但由于后人的悟性及缘起不同,能闻得古圣经典以致悟达者甚少甚少,由于古代科技术数相对落后没有像今日量子科学般予以验证古典学说,世界各地域古圣先贤只能以各种譬喻、方法、方便法门以阐述同一理论,惜乎后人又会“执着于圣人语言文字之表义”而互相攻讦挞伐,由而宗教斗争、哲学斗争、文化斗争以及各类意识形态斗争古今未绝且愈演愈烈。所以阴阳学说也反射出中国古圣的伟大在于不立文字,用两个符号之变化演绎去解读宇宙真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为“百姓日用而不知”之理,仅以阴阳符号解读之。众所周知由于宇宙真理只有一个!而且《易经》所蕴之理与其它圣人经典所蕴之理实为宇宙“唯一之理”!本文借助《易经》与其它经典并行解读仅为验证圣言天理的共性而非宗教宣传或解读,放下意识形态之争执,“和而不同”才是人类和谐与和平的思想基础及建立社会大同之始!
        那么十二地支中五行之气如何在四季轮换中体现出衰旺之相呢?首先十二月中,寅卯辰为春季,巳午未为夏季,申酉戌为秋季,亥子丑为冬季。节气之中含冬至之阴十一月为子月,而子月为一阳复来之月,其后十二月为丑月,一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四时衰旺基本法则是:当生者旺,所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春时,木当生,十二地支中寅卯木旺,木生火,巳午火相,水生木,亥子水休,金克木,申酉金囚,木克土,辰戌丑未土死;夏时,火当生,巳午火旺,火生土,辰戌丑未土相,木生火,寅卯木休,水克火,亥子水囚,火克金,申酉金死;秋时,金当生,申酉金旺,金生水,亥子水相,土生金,辰戌丑未土休,火克金,巳午火囚,金克木,寅卯木死;冬,水当生,亥子水旺,水生木,寅卯木相,金生水,申酉金休,土克水,辰戌丑未土囚,水克火,巳午火死。
        震卦。震001001,震为雷,震上震下。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彖曰:“震亨,震来隙隙,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震,双震共来,雷鸣阵阵,震惊百里,但谈笑风声,笑言哑哑,面对雷霆万钧之时体现的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
        初九爻辞: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初九,处震之初,不应九四,雷霆阵阵之后谈笑风声,一切吉祥。
        六二爻辞: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象曰:震来厉,乘刚也。六二,阴居中正,不应六五,雷震传来,一切处于危险之中,丧失金财后登上九陵,七日失而复得。
        六三爻辞: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六三,柔居刚位,雷震颤颤巍巍,没有危险。
        九四爻辞:九四。震遂泥。象曰:震遂泥,未光也。九四,阳居阴位,不应初九,阳居四阴之中犹如坠泥之象。
        六五爻辞: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六五,阴居尊中,雷震反复依然危险,虽没有损失,但有祭事。
        上六爻辞: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象曰:震索索,未得中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上六,阴居震终,不应六三,雷震颤颤巍巍,眼睛带着不安前进有凶险,震动不了自己却影响邻居,没有咎害。
        震,乃巨烈动荡之意!震是事物内部阴阳大幅失衡后的自我调节。大自然会通过震动重新达成和谐,人类社会也会通过社会震荡而重新走向稳定。所以由震而定、由乱而治乃是事物生存发展的演变规律。我们应当培养自己的震德修养,从容镇定地应对一切震荡现象。《序卦传》曰:“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震来隙隙,惊迩惧远,而震卦中面对雷霆阵阵而主祭者持器不乱,在重大震局面前临危不乱,这是我们应能修练而具备的心理状态。时空隧道中我们生命一次次轮回不止,不是让人来觅缘安身的,而是用世缘来修练磨砺自己的意志升华自己的灵魂,我们修练的目的不是事业大小之状态,而是修练面对千险万难时所具备的视死如归如如不动心理状态,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由之而言修心养性胜过创造事业,因为事业仅为一世耳,而心却与天地同春!这就是处乱不惊的大家风范!(本文摘自世界大同文化传媒)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智库查询

Copyright © 2018-2026 华夏访谈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