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华夏访谈网阅读 • 正文

三木秉凤;智慧来自文化

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周凤森

知识改变着我们物质生存环境,而文化却丰富着精神道德环境,物质文明(知识)与精神文明(文化)孰轻孰重已经争论了几千年!在唯“知识论”的百年时光里,东方文化却逐渐被世界边缘化!“知识改变命运”了吗?基本没有!因为命运之途乃灵魂之外显,而非身影之轨迹。文化属道,知识属术,社会知识所带来的结果是两极分化之壑的进一步加深,是人类幸福感的进一步丧失,是社会伦理的进一步破坏,是弱势群体的挣扎与无奈。在一个没有“文化”的社会里,人间正道必然隐遁,在一个“知识”充斥的世界里,巧诈之术必然泛滥。所以“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错误的座右铭曾误导了东方青年一百年!当精英学子们带着满腹知识却丧失伦理与尊严去“万里挑一”争夺一个就业岗位时,“知识分子”与“文化精英”同时感受到稳定社会的价值观天平不知“路在何方”?当一个知识储备达到极点的知识分子去为一个智慧的小学水准农民企业家打工扛鼎时,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孰重孰轻之争论又开始起来。智与识,愚与鲁,聪与明,人们日用但能准而界其位者极少!是以难得糊涂成了不少人之座佑铭,因为模糊不清我们以至于将信息、知识、文化、智慧等混而难辨。《易经》曰:“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道者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为智者所求,器者事物的现象与变化,为聪者所用。

    信息是什么?每天映于我们五官之中的是信息,知识是什么?让我们糊口养家、养身的术技本领及一切常识等都是知识,而智慧呢?则是由内心感悟到事物本质及运动发展规律的东西才算是智慧,信息属于量(数),知识属于术(巧),智慧属于道(理),承载着术性思想与道性思想的信息就是文化。所以,我们一生往往是智慧领航,文化荷担道理予以传播,知识学以致用,信息去粗取精。由此,智慧、聪明、愚鲁也成为人生历程的三种境界,很多人具备了聪明的天质,却没有放射出智慧的光芒。所以我们若从事物因果变化之中,悟得大道恒律则为智慧;耳聪目明,因势、因人、因物、因地等而变为聪明;愚鲁呢?愚者,蠢也,鲁者,笨也,蠢是没有智慧,笨是反映迟缓,不暗世事之常又不明出世之理为愚鲁。故言:智慧为聪明之根,聪明为智慧之果,两者之间是统筹与被摄的关系,是宏观之理与微观之事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是战略规划和战术应用的关系。愚鲁则有多种解释,有一种愚鲁叫大智若愚,就是放下了智慧与聪明,好似糊涂地生活却心如明镜。然而从聪明走向智慧,这是常人随岁月而走出的方向,但从聪明走向愚鲁,却是太难太难了,因为愚鲁有时是智慧的自卫手段,但聪明人看不到这一点,聪明人也许在某个“点”上占的先机,但智慧人却在战略方向与全盘宏观上坚守原则。

    所以当聪明人自觉其极度聪明之时,乐极生悲、聪极生傻由此出现,这就是阴阳变化“有无互生”之道。俗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微观之失可以通过宏观之得而中和。智者看世界,简单而一统,聪者看世界,缤纷而细腻,愚者看世界,和谐而快乐。其实现实生活之中真正的智者凤毛麟角,真正的聪者也清楚可辨,人的智商大都在中间环节徘徊,犯了聪明,也犯着糊涂,这就是常人在自省、自悔、自悟中走向修养之道。

    其实做个智者很难,他不仅需要丰富知识的积淀和自我升化,还需要超越常人的悟性和人性的善良,在自律与自由之间相向并肩,最关健的是他必须有颗博大恒爱的胸怀。同样的道理我们若做个真实的愚鲁者也是很难很难!糊里糊涂地生,糊里糊涂地活,糊里糊涂地死,没有是非观念,没有辨别善恶的能力,没有思想,没有情趣,没有意志,没有交流,没有尊严,行尸走肉般靠欲望的本能生活着,我相信这样的人生除了傻子谁都不想体验。大多数人一定会生活在中间状态,似乎是个聪明人,却在智慧和愚蠢之间摇摆,有时自作聪明,有时自作糊涂。

    “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人有知耻之心则会奋发图强勇猛前进,人之一生实际是个从愚者走向智者的过程,借用佛教的话叫“转识成智”。从愚鲁走向聪明,一直升华为智慧,其过程被孔子总结为,“十有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这个生命过程不仅是书本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人生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由点滴知识升化为文化的过程,也是人生开悟成物的由聪明转智慧的过程。

    其实人都想做个智者。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从何处下手呢?孔子给出一条常径即:仁义礼智信等五条道路。做个仁者,做个义者,做个礼者,还是做个智者及信者。也许你会担心,迂腐的儒士容易吃亏!一个真正的仁者、义者、礼者、智者、信者,都是个天下为公奉献于人类的大人,是个奉献社会的人,是个一生都懂得吃亏是福的人,是个为大众破迷开悟的人,这样的人他失去的是物质的点滴微尘,得到的却是智慧的无限海洋!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智库查询

Copyright © 2018-2026 华夏访谈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