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华夏访谈网书画 • 正文

益师益友之书画名家---张宗顺

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祁成志

新华在线网 祁成志

张宗顺个人简介:

张宗顺,自幼学习书法,自颜柳入手,咀嚼碑贴之精华,得著名书法家戚庆隆老师悉心指点,其书风结构严谨和谐,平稳,丰茂雄浑,质朴自然,曾数十次参加海内外书法大赛,并屡屡获奖,作品被邀刻于泰山华夏名人花园,并被世界华人艺术展组委会,中国翰墨书画院,江苏省美术馆,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数十家单位收藏。2003、04连续两年参加天津和沈阳书画拍卖会。为数十家企业单位题字;包括为商情杂志题写书名。现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翰墨书画院院士、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清江浦区书法家协会楷书组主任、艺苑阁书法培训中心高级辅导老师。

张宗顺曾经为淮安《楚秀园》《柳树湾》《桃花岛》《御碑园》《洪泽湖大堤长廊》《洪泽客运码头》《报业新城》《金满华府》《益兴名人湾》等等题名

与书法同行

金苏 文

书法是技巧的体现,更是个人修为的流露。来到中年书法家张宗顺的“艺苑阁”,从琳琅满目的壁上书作,到墨气淋漓的案头陈设,无不让人感到这是一片艺术的苑地,是他精神的家园。

张宗顺,自幼从颜柳入手学习书法,在咀嚼碑帖精华后,又得著名书法家戚庆隆先生悉心指点,逐渐领略了“戚体”笔法沉雄、结构活泼、书风朴茂的妙谛。他曾数十次参加海内外书法大赛,并屡屡获奖。作品邀刻于泰山华夏名人花园,并被世界华人艺术展组委会、中国翰墨书画院、江苏省美术馆、中国驻外大使馆、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数十家单位收藏。现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中国书画院研究会会员,翰墨书画院院士,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还创办艺苑阁书法培训中心,培养了许多“艺苑”新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宗顺并非科班出身,结缘书法,得益于孩童时期描红课。从填仿到临摹,再到深入传统宝库,大量精力的投入,使得张宗顺书艺大进。在学校、社区和市级书法比赛中,斩获的大大小小奖项,都成为对他的一次次鼓励和肯定。“我以后要当一名书法家!”,书法的种子就在那时埋下,直到后来生根发芽……“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可能他没有想到,从最初单纯热爱,到后来上下求索,书法相伴的无数春秋,让他充满无穷慰藉。

在张宗顺书法道路上,不得不提的领路人是戚庆隆先生。戚老是淮安市的书法大家,其楷书创作更是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赢得了“戚体”的美名,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令人敬仰。张宗顺说,戚老的字墨色浓重,运笔沉酣,貌丰骨劲,浑厚端庄,自然朴茂,气韵高古,气象洞达,妙得风神,令人震撼。这应该是他后来醉心“戚体”最主要的原因。当时,张宗顺和戚老同住一个院子里,邻居们都称戚老为“戚大爷”。戚老经常闭门练字,许多人不易见到他。张宗顺在伙伴们“怂恿”下,鼓起勇气敲响戚老家大门。这位蔼然长者对他十分厚爱,让先从临帖中寻找书法的源头与道理。此后,张宗顺便常向戚老求教,每次都获益匪浅。“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戚老通常不会直接讲出他哪里写得不足,而是通过打比方来让人领悟。比如,同样穿西装为什么有人会穿得不得体,看起来别扭?就像书法,不能有“夹生”,不同风格硬掺和到一起,就像穿错了衣服;又比如院子里树长得茂盛,那么树杈却从不抵触,纵横交错,就像众多笔画在组合时要疏密有致穿插生动;再比如打乒乓球,只要发球的角度不同,那么球的落点肯定是变化的,写字也要注重“起承转合”、因势而生……通过这些比方给他留下许多启发。“那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戚老的指点就像偈语禅话,让我参悟之后豁然开朗。”

孟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张宗顺在书法上的收获更是他苦心孤诣的结晶。他的父亲靠拉平车谋生,母亲在面粉厂劳作,要养活他们6个兄弟姐妹,生活艰辛可想而知。他当初练习书法时,连最廉价的毛边纸都买不起,至于宣纸那更是奢望。俗话说:苦心人,天不负。有个浇铸水泥板的朋友专门为他做了一块板,用白漆打上格子,再用钢丝穿插固定,防止开裂,这就成了他练字的“红星纸”。每次他用毛笔蘸清水在水泥板上反复书写……多年相伴,温暖了他孤独的灵魂,坚定了他艺术的理想。在常人看来,家境富足才可以写字“消遣”,普通人很难靠此寻求出路。尽管被当成不会有经济收入的无用功,张宗顺也从没有想过放弃。他当时帮邮局投递报纸维持生计,可再苦再累回家还是直扑小桌前忘我写字。那段艰苦岁月,锤炼了张宗顺的意志,我甚至觉得他书法中的豪爽、遒劲、雄浑、宽博之气,皆是受此影响。如果我们多接触张宗顺书法作品,便会发现在沿袭“戚体”风格之外,他又有着许多独特风貌。而一以贯之的则是把书法与传承相结合,以传统经典之作打磨个人功力;把书法与时代相结合,努力让个人的艺术取向折射当下审美精神;把书法与情感相结合,书为心画,用墨迹再现心迹,让内在的悸动化作宣纸上生动的韵味。应该说,张宗顺在书法上的这三个“结合”,只是“结晶”,不是“结束”,将会伴随他今后漫长的翰墨生涯。

与书法同行,带给自己的是快乐——这份快乐是愈挫愈勇的快乐,唯有奋斗方有快乐。我相信,张宗顺选择了与书法同行,就是超越眼前的艰辛,在拥抱远方的诗意中感受无比的慰藉、无上的快乐!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智库查询

Copyright © 2018-2026 华夏访谈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