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时间
2019年10月12日(周六)上午10点
展 期
2019年10月12日—2019年10月22日
学术支持
刘灿铭
主办单位
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江苏广电荔枝文创产业有限公司
宜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学术支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研究院
承办单位
宜兴市书法家协会
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
江苏广电荔枝艺术馆
协办单位
江阴暨阳印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宜兴市金马消防器材有限公司
福建省武夷山迁岁岩茶厂
南京白鱼文化科技
宜兴市中正化工有限公司
展览地点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4号
荔枝文创2楼·荔枝艺术馆(一馆)
荔枝广场9楼·荔枝艺空间(二馆)
(2馆同时展出)
媒体支持
中国书法报道
当代书法报道
艺术禅
《文创》杂志
我苏网
荔枝新闻
江苏城市频道
江苏教育频道
JSBC荔枝艺术馆官微
东方文化周刊
它艺术
《青少年书法报》
《艺术中国》
《书法报》
《书法导报》
《美术报》
《东方书法》
参展名单
陶艺家(64人)
王 芳丨王丽萍丨王柯钧丨王桂芬
王家新丨王 敏丨王新妹丨方小龙
毛国强丨卢宁刚丨史银之丨吕俊杰
许双军丨朱建伟丨牟锦芬丨苏 敏
李元军丨吴芳娣丨吴幼波丨吴俊杰
吴菊芳丨吴婷婷丨吴燕群丨汪 叶
沈更轶丨沈寅华丨宋小卫丨张彩英
陆德祥丨陈夕良丨陈午敏丨陈红梅
陈美艳丨范国歆丨周钧林丨周益娟
周琴娣丨赵江华丨赵明敏丨胡永成
胡洪明丨咸子情丨施云峰丨贺红梅
袁立新丨顾绍培丨顾 涛丨钱和生
钱建生丨高奋荣丨高 俊丨高湘君
黄丽萍丨梅宝玉丨彭耀年丨葛 军
葛陶中丨董亚芳丨蒋艺华丨蒋建军
鲍志强丨鲍玉梅丨鲍 青丨蔡华强
合作书画家(81人)
丁亚雷丨马 亚丨马 超丨王广勇
王玉海丨王志安丨王伟林丨王 昊
王建源丨王春新丨王 客丨王继安
仇高驰丨方向乐丨孔戈野丨古 强
龙 友丨卢立彬丨田步石丨包学文
吕子真丨吕雪峰丨朱华清丨刘灿铭
刘 庚丨刘绍刚丨孙 璘丨李水歌
李文宝丨李双阳丨李世南丨李世俊
李 啸丨吴冠南丨吴善贞丨张志民
张日安丨张江舟丨张利安丨张洁明
张海晓丨张 彪丨张雄华丨张筱膺
张镇冰丨陆 虹丨陈克年丨陈明之
陈 洪丨陈新建丨林 峰丨雨 石
尚天潇丨明 瓒丨金 丹丨周泽波
周 斌丨庞现军丨赵彦国丨荀 海
柯顺方丨秋 一丨贺立峰丨夏 回
徐培晨丨徐 燕丨高建胜丨诸明月
黄正明丨黄 明丨常汉平丨章剑华
阎 揆丨董成柯丨舒 鸣丨谢少承
管 峻丨谭文选丨谭振飞丨熊显林
熊 曦
宜兴书法专题展(60人)
马圆圆丨王俊平丨王洪君丨韦鸿亮
艾宏伟丨卢宁刚丨冯伟丽丨冯继宁
毕五一丨吕雅蓉丨朱小忠丨朱琳琳
刘 桢丨孙孟良丨扶雪梅丨李海燕
吴一鸣丨吴卉娟丨吴永明丨何 勇
汪建中丨汪建春丨汪精学丨沈嘉涵
宋鸿伟丨张 澎丨张 弦丨张六弢
张安忠丨陈 伟丨陈 震丨陈力扬
陈洪亮丨陈培刚丨陈璜生丨林永水
林慧明丨杭洪祥丨周建明丨庞现军
单公俊丨胡园平丨胡春福丨查元康
姚夏雨丨耿卫君丨徐卓新丨堵佳毅
黄文艺丨黄雨华丨萧子君丨曹家莹
蒋琰滨丨蒋群英丨程 伟丨程建伟
储 云丨储遂峰丨谢才新丨魏 敏
《承载、表达与延续》
——书画艺术的载体转换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审美观的形成。在不同历史时期,书画艺术因传播载体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形式,由此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具有一种现实意义。
从书法来说,原始社会的祖先用刻画符号的形式记载事物。殷商时期,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多用来求吉问凶,其结果作为鬼神的旨意记录下来永久保存。再如,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内容涉及当时的礼制、畋猎、祭祀、战争等诸多方面,文化价值极高。至春秋战国,出现了写在玉片和石片上的盟书,是诸侯国与卿大夫之间作为盟誓的文字记录。秦汉之际,竖碑之风兴盛,碑刻种类甚多,其内容关乎国政,有颂德之举。此外,反映书法的文物还有竹木、简牍、帛书以及陶器砖瓦的铭刻等,它们向世人展示出过去的真实存在,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绘画来说,早在原始社会,以描绘狩猎和采集活动的动植物造型在岩画中得到呈现。至奴隶社会,青铜礼器上面的饕餮纹、夔龙纹等成为传播帝王、忠贤等礼教信息的工具。封建社会以后,农耕、娱乐、肖像等题材出现在绘画作品中,有装饰、祈祷、纪念的功能,成为世俗审美的需要。由此观之,书画承载于物质性的实物,使其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实物,使之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
在中国古代,写字、画画是文人必备的修养。除了诸如二王、吴门画派等传世大家外,就连寺院僧侣,甚或稼穑耕夫,都能写写画画,足以令今人倾慕不已。这种把笔抒怀的书卷精神,早已成为遥远的绝响。如果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考虑,能找到合适且具有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传播载体则显得十分重要。宜兴被誉为“陶的古都,茶的绿洲”,此地文脉积重,斯文久远,名家辈出,历代先贤,流芳百世。明清之际,文人饮茶之风盛行,使得紫砂壶声名远播,吸引众多雅士名流和金石书画家参与其中。可以说,紫砂陶的人文气息已然成为文人儒雅气质的物化和精致生活的点缀。
书画家与紫砂艺人相互合作,彼此成就,名士名工,堪称双美。他们以一定的审美理念,通过一种独特的思维意识呈现形态,一方面寄托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比如,清代乾嘉时期的陈曼生工诗文、书画、篆刻,为“西泠八家”之一。他在溧阳任县宰时,常来宜兴和制壶名手杨彭年合作,设计出经典的“曼生十八式”。可以说,曼生壶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契合文人士大夫寄情遣兴的审美意趣,成为“文人壶”的典范。晚清民国时期,戴国宝在上海创办商号铁画轩,以经营紫砂陶器为主。其子戴相明继承父业,他独辟蹊径,邀请江寒汀、吴湖帆、唐云等海上书画名家与紫砂泰斗顾景舟合作。除此之外,诸如吴昌硕、任伯年、刘海粟、朱屺瞻、来楚生、谢稚柳、程十发等书画名家均在紫砂器上留下翰墨菁华, 为紫砂艺术的升华添上了绚烂的一笔。可见,紫砂陶所独具的文化身份是其它陶瓷所无法比拟的。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时代呼唤新的审美形式,把书画呈现在紫砂陶上无疑是一种承载、一种表达、一种延续,其所表达的艺术语言在很大程度上颇具浑厚感和震撼力。当人们手捧一把紫砂壶,在品茗之余,或欣赏行云流水般的字迹,或揣摩充满笔情墨韵的画面,或倾听铁画银钩般的金石之声,不觉令人把玩良久、品味良久、思索良久。明乎此,书画家所要表达的审美意趣会因为紫砂器的存在而不会消失,探究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无疑是满足当代艺术自觉深省的选择。因为,在急遽发展和转变的时代,艺术也需要跨界合作,共谋发展。只有在一个自在自为的世界中,构筑另一种审美形式,才能折射出崭新的、耀眼的光芒。
“壶中日月——第三届全国书画紫砂名家作品展”的举办适逢建国七十周年,又是第十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在“以陶为媒,以艺会友,扩大交往,促进发展”的宗旨下,把展览的坐标定位于省会城市南京,不仅体现出主办方和策展人的前瞻意识和发展眼光,同时也真切地传递出这个伟大时代书画家和陶艺家的思想高度、专业深度和情感温度。正是这种多维度的创作促进了艺术家个体与创作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作品植根于有意味的形式,成为具有先锋色彩的时代印记。
文/刘灿铭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