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华夏访谈网公益 • 正文

残疾青年施福明:“世界以痛吻我,我愿报之以歌”

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田玉璋

 

作 者 田玉璋 图文 报道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公益与工作家庭并无冲突,我们可以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患有肢体残疾、行动不便,却为贫困孩子义务创作“哑剧”;他创立阳光助残志愿服务队,招募数百名爱心志愿者,帮助600多名聋哑孩子……16年来,他从受助到助人,好事做了上千件,自强不息创作励志歌曲200多首,创作各类文艺作品500万字。被人称为:乡村里的“爱心达人”作家。他就是安徽省怀远县乡土作家、蚌埠市国学院长施福明,他用爱心与行动,谱写一首动人的志愿之歌。

他今年刚50岁,中等的个子,走起路来双脚显得不太协调,双手也不自觉地麻木颤抖……施福明有一个坎坷的少年时代,他出生后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淮北,由于他自幼患有多种疾病,导致右手半生不随,和左腿落下了残疾,跟随哑姑和年奶奶奶相依为命。

“从小到大,有太多人帮助过我,我一直想找机会回报。”最初是村里的上海下放学生救济我们家,自他长大后便创作了电视剧剧本《知青岁月》,后来电视剧终于成功拍摄全国发行了。施福明又决心从事志愿服务,关注更多的留守二童。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要把有爱心的人聚集起来一起做事。

2006年,23岁的施福明在村里担任小学老师,后又自修考取了研究生,他通过县文化干部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担任区文化馆长。那时他想做好事,面临的困难就是招不到爱心助残志愿者。那时,每天下班后,他都揣着志愿者招募启事,到社会广为宣传。一个多月后,他终于招到了第一个志愿者,赵阳,他们立刻成立了当地第一家哑剧社。多年来他们一起创作剧本,排练节目,为怀远特校、蒙城牛群特校,社区、大中小学、幼儿园义务演出300多场。他创作排练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哑剧《忐忑》在中央三套获得金奖。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安徽卫视、山东卫视、《安徽日报》等许多媒体都进行采访。群众反映很热烈,对他们的爱心表现了极大的热爱。

 

施福明和赵阳自从建起爱心助残协会给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辅导功课,提供心理咨询,教孩子们手工、哑剧、绘画。他突发奇想还在一家国营农场学校成立了“少年宫阳光爱心助残”活动室,帮助残障儿童康复,并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慰问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为他们提供帮助。

怎么让孩子们上进,是施福明最挂念的事。“我的大学”“我的理想”“地球那么大,我们想去看看”……为了让孩子们重视教育,施福明和志愿者们策划了很多主题课,还带着孩子们去高校、去博物馆,让孩子们见识未知的世界。

慢慢地,一些孩子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性格也活泼了很多。“用生命感动生命,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是我们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施福明说。

这些年来,施福明志愿者服务队帮助的孩子多达600人,其中有96人考入省市重点高中,82人考入重点大学。

“世界以痛吻我,我愿报之以歌。”从受助到助人,施福明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于健鸿 是东北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初中时,他曾受过施福明志愿者服务队的义务辅导。上大学后,他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和他一样,曾得到施福明愿者服务队帮助、在北京读大学的1名学生,也都加入了志愿者服务队。

黄鹏说,施老师传播的都是正能量,跟着他做志愿服务以来,我更加珍惜生活了。大学生志愿者赵阳说,我参加的不只是一次活动,而是传承了一种社会风气。

施福明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们做的都是小事,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他看来,有时候善良是微小的,如果每个人都“不以善小而不为”,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谈及志愿服务队的未来,施福明说,我要继续踏踏实实地做,把奉献精神传递下去,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智库查询

Copyright © 2018-2026 华夏访谈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