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姚学院(余姚市社区学院)唐勇敏
一、宁博会见奉化布龙的陈氏神龙图腾
中国人敬龙爱龙好龙,主要是因为龙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图腾和主要象征。《辞海》里: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做雨的神异动物。龙图腾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生肖中排行第五,与白虎、朱雀、玄武并称为四神兽,青龙与白虎、朱雀及玄武也是中国天文的四象。龙与凤凰、麒麟和龟一起并称“四瑞兽”。闻一多《伏羲考》中就认为龙是一种图腾。而早在6500年前,奉化人就把龙刻在祭祀用的祭祀陶盘上了。
笔者有幸在2019年宁波特色产业国际博览会,遇见奉化布龙第六代传人亮亮和晶晶姐弟俩,他们告诉笔者,奉化布龙有八百年历史,2008年奉化龙舞也第一批进入非物质遗产名录。2008年2月宁波市奉化布龙传人就是亮亮的父亲陈行国名列民间舞蹈类传承人之一。
亮亮告诉我们,奉化龙舞已经进入全国比赛项目,并且龙舞制定的评定规则,也大都依据奉化布龙来的。其他地区龙舞比较简单,而奉化布龙历史悠久,动作“活龙活现”,因此,其他的龙舞队也开始模仿奉化布龙表演了,动作有了组合,奉化舞龙动作及布龙也推广到全国了,这让外婆在奉化的笔者非常骄傲。不要看布字,奉化布龙很漂亮尼。一条龙舞起来简直不像布作的道具,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真是龙腾虎跃。我们在这次博览会看到的是亮亮他们制作的新龙。亮亮告诉我,这条新龙身有九节,是中国人崇尚九字。加上龙头合计十人表演。龙的长度对不同年龄组规定不一样,一般是18米长。龙头有他的独特性更加简洁,也有龙的威风。通过询问得知,陈式即会制作也会表演还会教育训练,平时非常忙。
据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舞龙手是陈世雄,他知道的最早龙头手叫陈满潮,人称阿满太公,龙舞的基本套路已经形成,叫“五越梅花”,即每一套动作都要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做一次,中间游龙、盘龙、跳龙、穿越、摇船、插背、梅花结顶、龙塔盘、板凳龙等二十余套动作。九节布龙需要1.5小时。过去,奉化村村有布龙。在节庆时,舞布龙队出来,也是奉化的一个胜景了。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陈世雄带领的奉化布龙第一代布龙,走出了家乡享誉京城。布龙经过层层选拔,应邀出席了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规定时间不超过20分钟,于是对布龙动作进行了精选安排,选了27个完整套路作为龙的基本动作。奉化布龙获优秀演出奖,此次,会演规模宏大,有200多个节目,演员800人,奉化布龙一鸣惊人。后来,他们还去了中南海,为中央首长及外宾表演,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的赞许。
江南活武松盖叫天说“30年才能出一个好龙头手”。可见舞龙里龙头手最为重要。奉化舞龙师傅还留下了历代口诀:“龙身一节节,人心要齐一。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龙飞人亦舞,人紧龙也圆”,布龙舞起来真犹如一朵朵梅花绽放,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第二代布龙陈行国,出生于60年代,也同样复制了辉煌,从1978年开始曾七次进京,也是大奖不断,广受欢迎,陈行国还和妻子陈亚萍一起开了神龙制作坊,全家分工合作,妻子做龙,女儿晶晶设计龙,儿子亮亮舞龙和教龙也做龙。第三代布龙陈亮亮在2018年5月也去韩国进行了舞龙表演,走出了国门。
上图:陈亮亮 唐勇敏 陈晶晶
中图:徐顺爱 毛凤君 唐勇敏
下图:奉化布龙
这次展会,我看到奉化布龙还有衍生品,他们都很漂亮精致,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宁波日报的记者也过来了,也是对衍生品非常有兴趣。亮亮的姐姐晶晶告诉我们说,奉化布龙衍生品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特点设计的,如带有漂亮的钥匙扣是为女孩设计的,玩得像我们小时灯龙花的布龙是为孩子们设计的,还有大点布龙是为大男孩设计的。我看这些衍生品价格不高,体积也不大,推广应该容易。
在亮亮给我们的彩页“陈氏神龙”上,笔者看到,舞龙成为了龙文化的一种。舞龙比赛同时也国际化了,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的陈氏一家制作的“陈氏神龙”已近万条,畅游在了神州大地,也出口到了美、英、西班牙、土耳其及东南亚地区。龙文化通过华裔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奉化的龙文化告诉我们该地区存在有龙图腾崇拜现象,那我们余姚尼?
二、河姆渡——图腾崇拜的摇篮
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有“双鸟舁日”,称得上是河姆渡文化的艺术珍品。在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中,一件长16.7厘米,高7厘米的象牙蝶形器。它的正面用阴线刻绘出一幅寓意深奥的图案:两只巨鸟,拱护着中间一个光焰熊熊的火球搏击升空。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古人,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能刻出如此精致的作品来,实在令人惊讶。这件精美地作品,河姆渡先民拿他做什么用的尼?
有专家认为这种精致地艺术品是氏族的共同财产,但只有氏族首领使用。(注:华建新《品读余姚》p18line3-4)
什么是氏族?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生活群体。不单有山顶洞人,还有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等都属于氏族社会。
在氏族社会里存在有图腾崇拜现象。专家认为,图腾崇拜体现了血缘上的一致性。图腾崇拜的对象也极为广泛,由动植物、非生物及自然现象,其中以动植物为主,动物又占绝大多数。有专家说同一氏族有同一种崇拜的对象,也有氏族社会把图腾看做是自己的祖先。
余姚河姆渡人的图腾崇拜,更加可能是玄鸟和太阳崇拜了。从河姆渡挖掘出来的遗址骨耜这种工具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农业已经从采集进入到耜耕阶段了。太阳在农耕时期当然也非常重要。另外,龙常用来求雨,当然离之不远的奉化,崇拜龙的遗风也就可以解释清楚了。因此,无论是龙崇拜还是太阳崇拜,都是人们以自然为神的崇拜。图腾崇拜,也是原始氏族对自然的畏惧,需要保护神来庇佑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了。
可以说余姚河姆渡是图腾崇拜的摇篮。
三、元宵节庆的图腾舞蹈张氏犴舞
舞龙传承了奉化先人的龙崇拜的原始氏族遗风。 图腾舞蹈也将民俗具象化和仪式化了。这种民间舞蹈是人民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流传广泛而久远。由于交通不便,文化中的地域崇拜差异现象就十分明显。奉化有舞龙,余姚则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舞蹈叫犴舞,非常神奇。流行于越地四明山和姚江一带。犴又叫“犴龙”有说“龙生雨,犴生露”之说。辞海解释,犴为“龙生九子不像”。传说东海龙王生九子,其第九子不成龙却为犴,龙生水、犴生露,性凶猛,食虎豹,镇邪恶。
犴舞现在已经是余姚泗门独有的舞蹈了。造型相当古朴,据说舞犴能生克五行(金、木、水、火、土),为民除害,保佑雨露均匀,五谷丰登。
去年元宵节时,笔者和徐顺爱及余姚市社区学院的苏建华、陈昶一起,拜访了泗门镇的侨联主任,他告诉我们有犴舞表演,我们终于可以见到这个传说里的东东了。这段犴舞还被同去的同事苏建华录了下来,事后他还把其制作了出来,成为难得的珍贵的犴舞影像资料了。我则在泗门广场的看台上,拍下了犴舞表演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图片:作者摄于2018年泗门元宵节的张氏犴舞
我们后来也对犴舞表演者进行了采访:张氏父子兄弟犴舞手告诉我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从小就要开始基本功训练,这样18岁样子就能把犴龙舞的很好了,据了解,1700年前张氏的先祖,就把犴舞传承了下来。犴舞以唢呐、锣、鼓、钹等乐器为伴奏,有独特的五行阵法。他们的表演,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犴舞也在2009年和“木偶摔跤”一起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门镇犴舞之乡,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四、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
图腾崇拜也是原始信仰的体现。越地先民的风气和神话及原始信仰都逐步以图腾形成演化的方式传承了下来。四明山一代还有将犴画在纸上,贴在门框、门楣上,以保宅平安,民间还有把这种兽的图案贴于米缸等器具上来去邪,以防有偷米的鬼出现。包括道教和巫学者所用的方法,无不是来自于原始信仰的图腾演化的痕迹。
五、图腾崇拜的民间风俗
越地犴有“狗头、长身、无鳞、短尾”特征。犴身是“余姚土布”包起来,以绷为主。全犴分七节,有15米长。其风俗有1、清明舞犴称“犴出门”保太平,过去有无犴不成村。2、泗门一带留存有犴舞迎新年的习俗。犴舞可考传承人,第一代,1754年,张克冲。第二代,1832年,张子传。第三代,1863年,张占华。第四代,1943年,张洪财。第五代,1991年,张银耀、张申欲。3、另外犴舞也在迎神赛会时,用于祈神驱灾消魔,赐雨露、润五谷。其出场位置往往在龙前面。
六、谢氏与余姚犴舞
也许是机缘巧合,是前俩天我在宁波文化研究会群里看到消息,就去了天一书房,听谢建龙讲岁末习俗,他说到了他们家谢氏祭祖习俗,也算是笔者幸运能遇到谢氏后人。
不巧的是,去年,元宵节去泗门看灯会犴舞那天,正好看到宣传牌安排上有谢氏宗祠活动,苏建华、陈昶老师及徐顺爱我们几个便一起去了谢氏宗祠参观,这里安排有谢氏祭祖活动,来到谢氏宗祠,看到谢氏上面的巨匾“状元、探花、会元、解元”等字样,每个牌匾下还相应对应有先祖像。让我们不由的对谢氏望族的历史肃然起敬。据说,泗门谢氏到明成化年间,已经有五百人,谢莹倡议立谱,他把泗门谢氏分为十八房,并撰二十八字来命名,这样只问名字就知道子孙辈分了。明正德年间,谢迁主持二修谱。建谢氏宗祠也是大学士谢迁倡议的。
谢老师说谢氏每年有在谢氏宗祠祭祖习俗,自正德六年1511年就开始了。正好也是谢氏宗祠始建那一年时,由谢迁的儿子谢丕主持修建。现在,谢氏门楼保存完好,是明代建筑,其余太平军烧毁后,谢氏后人,在原址又重建了。资料显示,2010年谢氏宗祠又修复完成。(华建新《品读余姚》p101line2)。现在谢氏宗祠(宝树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价值。2011年元宵节上午泗门谢氏宗祠始建五百年暨第四届元宵祭祀庆典,其有关人员有主祭是谢建新、司仪是谢荣时,而由谢建龙司香。“谢氏祭祀”也列入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谢氏祭祀”的传承人谢建龙当天还获得市文广局颁发“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牌匾。
巧的是关于舞犴,在《四(泗)门谢氏二房谱》记载,舞犴是秦时民俗,有二千年历史。在余姚民间,犴舞有娱人、娱神和祈神功能。《 旧经》记载,秦始皇南巡马渚,东夷百姓“舞犴渚山”。犴舞的最早记载的历史也在谢氏族谱里被保留了下来。
图:上左:戊戌年谢氏宗祠祭祖大会 上右:泗门张氏犴舞(黄色),
中: 与泗门犴舞部分表演者合影
下左:唐勇敏、徐顺爱和陈昶泗门灯会现场 下右:唐勇敏和谢建龙在天一书房合影
七、图腾姓氏——越地兵符
余姚还有一个与图腾有关的宗祠叫符氏宗祠。这里符姓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符姓出自姬姓,以官民为氏,符氏以符为氏族原始图腾和族徽,最终出现符姓。得姓在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上说“鲁倾公孙公,雅符氏,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琊”。最早的兵符是虎形。战国救赵兵符就是虎形,笔者在西安的陕西博物馆曾见到虎形兵符。
他是符信,是古代出入关的凭证。也是古代君王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作用类似令箭,而玺是大印一类,非常重要。当时符姓世居琅琊,后来有一支迁到了浙江余姚朗霞天华村,还在此建造了符氏宗祠,使其成为祭祀祖先和先贤场所。宗祠也凝聚了家族的血脉和纽带,让人们能找到姓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
符氏宗祠里有两件宝贝:一个是传国玉玺,一个是兵符(仿制品)。是符氏始祖得到。也是他的官名和姓氏。
笔者在几年前,即2014年9月28日曾和华建新副教授带领的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一行,去过天华村符氏宗祠调研,参加人员还有天华村党书记符建庭和妇女主任等。华教授作了“天华集团前世今生”的主题发言,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受到与会者的关注和响应。我们也在此得到一本“符氏家谱”。
总之,图腾文化尤其是龙文化,对中华文化产生着深远地影响。余姚河姆渡也是图腾的摇篮,随着地域时间的变化,图腾在民间艺术比如民间舞蹈中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并且也多有演化。图腾来自生活来自民间,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和精神体现,中国图腾文化也是异常丰富,其不仅在民间艺术的语汇里,也在中华图腾中开出了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