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华夏访谈网阅读 • 正文

《诗经》读后感

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闫茜

      《诗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亦是我国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诗经》分为“国风”、“雅”、“颂”三部分。“国风”是各诸侯国的民俗民谣,“小雅”是产生于周朝王畿一带的乐调,“大雅”是诸侯朝会的乐歌,“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这些诗歌只留下了歌词,后人人整理,被孔子奉为儒家经典,具有丰富的艺术、思想价值、历史意义。
        后人从《诗经》的写法中,概括出:赋、比、兴三种。“赋”是叙事,“比”是比喻,以喻体喻本体“兴”就是指侧面描写。
      《关雎》是“国风·周南”中的第一首诗,被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赞“乐而不淫,悲而不伤。”开头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了兴而有比的写法,用“关关雎鸠”象征热恋中的青年男女;而后用赋,写了青年男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他的“窈窕淑女”,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样子。为什么称其“乐而不淫”呢?因为那文中的女子是既窈窕又贤淑的;为什么称其“悲而不伤”呢?因为男子虽然求佳人不得,但却给其弹琴奏瑟、鸣钟击鼓,足见其的乐观态度。
       由此首诗,即可看出,《诗经》的诗,都是“思无邪”的,我们看了《诗经》,就能看到古代人民的生活,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态度。
        “诗三百”涵盖了五百年内方方面面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硕鼠》表现了百姓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君子于役》写了女子在早晨想念远征的丈夫,盼望他早日归来;《十月之交》指出了权臣的危害之大;《文王》歌颂了文王的功绩,记叙了周朝的国家大事……总之,通过“诗三百”,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人和事。
     《诗经》那恰到好处的描写,把我带入一个又一个故事中,认识了一个又一个或无名,或闻名于古今的人,我看到了他们的生活,被他们的喜怒哀乐感染着。
       “鉴往知来”。读了诗经,我们能了解到历史知识,提升理解能力,学习到写作方法。让我们从文学的源头开始,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吧!(闫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智库查询

Copyright © 2018-2026 华夏访谈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