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华夏访谈网阅读 • 正文

王志森:乡愁 儿时的清明

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王志森

       桃樱梨兰花盛开,春风剪柳莺徘徊。
       社燕复归喧清明,松柏翠柳头上栽。
       老井古槐钟声荡,庙堂书声激胸怀。
       秋千悠醒儿时梦,明月如水浸楼台。

       履行职业,写了多年的文章,不才,没写出个名堂。累了,也烦了,搁下笔想休息一下,调一调、静一静浮躁的心绪。有博友建议别闲着,变变思路写点东西,忆忆童年的故事,这又激起了我写的欲望,但无从下笔。清明来到了,我搁在现实生活中喧嚣的心一亮,脑海里泛出了儿时的清明,一股浓浓的乡愁涌向心头。

       我老家在胶州湾北岸的一个古老的村子张哥庄,听爷爷讲,他小时候渔船直接开到村南,清明前后大潮时,用高粱爪根就能缠上老虾来。人们沿袭着古老的鱼耕生活方式,淳朴的民风里,淀积着浓厚的鱼耕文化,到现在过清明节还叫“过寒食”。

       春节过后,人们劳作的头活是织补网具,修船上糊,赶在“寒食”前出海“打老虾”,挖蛤蜊,为“寒食”准备酒肴。叫媳妇,是寒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媳妇到婆家过第一个“寒食”,婆家必须查好日子,在“寒食”前几天把媳妇接回来。新郎牵着毛驴,媳妇花枝招展,骑驴走在田间小路上,刚拔节青郁的麦苗随风荡悠,萌芽的树,盛开的桃李樱花,野茄子、苦苦菜等等花,姹紫嫣红,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鲜活的人与自然和谐、美丽的田园画卷。

       “寒食”的早上,孩童们再甭家长们大呼小叫的,早早的就起炕了,和大人们一样忙活着,男孩穿新衣打秋千,女孩梳头扎辫,插松枝柏叶柳条,意为一生如松青、柏翠、柳绿(一意为辟邪)。“寒食”的早饭,菠菜白面疙瘩汤、大葱、鸡蛋,家有小孩的,把鸡蛋染成红皮,延续了几百年,意为“清清白白,聪明智慧”。

       早饭后,迫不及待地盼来一年中唯一的开放日,情窦初开的少年男女结伴踏青,行于畛,沐浴春风里,敞开心扉,相互挖掘着,倾诉着,表白着内心世界。羞羞答答地牵着手,越牵越紧。追寻着,编织着青春的梦,度向田野的深处。

       学子们蹦跳着越过石桥,来到建在小河边古庙里的小学校。(村中有条小河,把村分成两半,一座石桥连着。古庙在河东岸,名三官庙,自建国初期改为学校,80年代初废弃,古树古井尚在。)男同学炫耀比划着自己的鸡蛋大,女同学参观谁的衣裳新、谁头上插的松柏杨柳儿多,欢声笑语中喧显着无邪的童真。校园古井旁老槐树上的钟声“噹…礑…”地响了,喧闹止了,学子们鱼贯而入窜进教室。校园静了。片刻,寂静的校园上空荡起了朗朗的天籁般的读书声。

       随着村子里第一锅油爆葱花的香气溢出,烹、炸、煎、炒、煮,种种香气汇集,穿过大街小巷,笼罩整个村子,在那生活还不发达时期,这种香气格外诱人。劳作的人们提前解卸牛套,放下坡里的活计,学子们更是按不下胃里的馋虫,巴不得早早放学。放学的钟声终于响了,悠扬的钟声伴随着“寒食”的香气飘向春天里,人们向诱惑的目标奔去。     
       
       老家民俗中有硬规距,就是“寒食”下午歇工。俗语讲,骡子马都歇半天。过晌,“寒食”进入高潮,顽童们按耐不住天性的冲动,一边擦着满嘴的油腻,急着奔向各自的秋千,满村的秋千晃得天旋地转。千姿百态的风筝满天飞舞,还有的把风筝放开,干脆拴在秋千上,一边放风筝,一边荡秋千。怀抱孙子的奶奶们,把绳子拴在街门框上,垫上蒲团,这种秋千叫“扎龙门”。扶着孙子,晃着秋千,念着 “跳龙门,打秋千,娶个媳妇真好看,大大的眼睛双眼皮,深深的酒窝圆脸蛋,人人看了都眼馋”的童谣。

       年轻的男女穿街走巷看媳妇。谁家有新媳妇,都打扮起来,像新婚时“坐帐”那样,坐在炕上,如展览馆里陈列的展览品,任凭人们看。去了这拨来那拨,川流不息,直到把全村的新媳妇都看遍。有厉害的婆婆立在媳妇的旁边护驾。谁家的媳妇俊、丑,谁家的媳妇腼腆、开通,成为人们长时间议论的话题。

       人乏了,天晚了,喧嚣的村子渐渐的静了下来,偶尔有醉汉倚在墙角,喃喃地哼哼着做着美梦……(王志森)

 
       作者简介
       王志森,生于1953年,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现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红岛经济区(高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城阳区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中原书画院高级书法师;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红岛经济区(高新区)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青岛市楹联学会会员。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智库查询

Copyright © 2018-2026 华夏访谈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