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华夏访谈网阅读 • 正文

三木秉凤:人道之参

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周凤森

《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故身为人之载体。命数有律,需之以时。大自然的规律其实非常简单,即:矛盾的双方阴阳推递,物极必返,动态合谐,复归于太极。这里的“合”不是“和”,“合”即人下一“口”,有合作也争吵,而“和”则是和平,相安无事。“太极生两仪”,这是万物之始,有统一就有对立,有阴阳就有太极,有机遇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斗争,有斗争才推动问题的解决,而解决社会矛盾的最终结局就是归于一统天下!然后“合久则分,分久又合”!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产生矛盾与解决矛盾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前进的。所以说,历史总是重复过去,人类总是重蹈故辙,从帝国到列国,从列国复入帝国。正如马克思所言:正是人类社会的矛盾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让人类未来生机郣郣光彩灿烂。
    人,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春秋,而以人为鉴,则可知吉凶祸福矣。人类社会现象,大到国邦之争,民族之争,宗教之争,小至个人之幸福与痛苦,喜悦与烦恼,一切皆为心生之物。心小则有,心大则无。执住则有,不住则无。心私则有,心公则无。故,不以己喜,不以物悲,不以得喜,不以失悲,犹寒梅傲雪,犹如青松傲霜,愈是天寒地冻,愈是枝灿溢香。远航的渔人,从不被身边的冲天波涛吓倒,他的眼睛中没有恐惧,只有收获。人的恐惧来自内心的不安!而不是外界的击杀,“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拒之”。
    历数中国学问,浩瀚深奥,称之世界之最,实不为过,全世界像中国学问这样,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体系分明又无思想斗争者,唯存中华一文明耳。自伏曦氏起约六千年来,一部《易经》将宇宙变化之律和盘托出。得易之道者,在天为道,在地为仙,在人为圣。受之军者,为兵道,受之药者,为医道,受之仕者,为官道,受之政者,为王道,受之耕者,为农道,受之有为者,则中庸之道,受之无为者,则自然之道。 
    绝对不能用狭窄的”百年新文化“尺度来衡量七千年文化积淀,对于《易经》揭示的宇宙大律,从圣至凡,在新文化运动前无人敢于否定!圣人对于百经之首的《易经》,视为天书,这是巨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天有天道,人有人衢,物与物,人与人,其存在的本身就是价值,不与天争高,不与地争阔,不与山川江海争姿,其内在涵略如青青之草,逢旱则伏,逢润则芳。
    君子立世,命以逢其机,运以聚其德,人以待天时。不管承认与否?我们都有自己的命运极限,这就是定数,在这个定数之内,其内含的一切因素可以自由交换,比如:用财富换取健康,用享乐换取寿数,用名利换取道德,用阴徳换取子孙的旺盛等。《易经》.系辞传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为,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 
    时者变也,变者化也,化者虚实互换也。故天下之物事,无一不处于运动之中,待天之沉,待地之升,阴阳交合,时在其中矣。人生可以放弃很多东西,但上天赐给我们的三样东西应当终身保留,一德行,二智慧,三能力。德行代表我们人生的厚度,故厚待载物;智慧延表我们人生的长度,故智纵千里;能力代表我们人生的价值,故造福一方。有的人,有德行,有智慧,却愿隐居山林之中,观天悟地。有的人,有德行,有智慧,又用能力改天换地。人生具得其一者,已足矣。就怕“三无”人生,生不知何居?死不知往何?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却效法它本然的内理与规律。此为人道之浅参。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智库查询

Copyright © 2018-2026 华夏访谈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