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华夏访谈网生活 • 正文

泥火交融孕古埙 黄河岸边吹古乐

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程传忠

泥火交融孕古埙 黄河岸边吹古乐
—记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传承人王建
新华在线网通讯员:程传忠

引子:他个子不高、健壮、朴实、憨厚, 外表上没有一点儿艺术家的痕迹,然而他的那张嘴,只要凑近埙边,乐声悲响,你的脑海中就会浮现苍凉的古战场,战马嘶鸣,将士浴血杀敌的场景……他就是黄河泥埙传承人王建。

不解情缘

作家贾平凹在文章《吹土为声》里写道:埙是泥捏的东西,发出的是土声地气。现代文明产生的种种新式乐器,可以演奏华丽的东西,但绝没有埙那样蕴含着的一种魔怪。上帝用泥捏人的时候,也捏了这埙,人凿七孔有了灵魂,埙凿七孔便有了神韵。
王建出生在武陟县小董乡岗头村,父亲是个小学校长,善于吹笛,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爱上了吹笛子。凭借父亲传授的吹笛技艺,1992年考入了沈阳空军某部歌舞团,并在那里结识了我国著名的笛子大师魏显忠。王建暗暗庆辛自己遇上了好的机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出点儿名堂来。得到名师的传教,自然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天地,他的吹奏技巧迅速得到提升,他的眼界渐渐开阔,慢慢的他认识了萨克斯、单簧管、箫、埙等多种东西方管乐器,也许是内在基因的缘由,他始终更加偏爱中国的民乐。有一天,王建到部队附近的乐器店里转悠,那是沈阳音乐学院旁边唯一一家有埙的店,那埙摆在高而僻的角落,他一眼见到埙就感到格外的亲切,可是看了看放在高高的货架上的标价,他被吓怕了,乖乖,一个埙,标价几百元。可知道那时他在部队的津贴一个月仅有二十多元。他是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只可爱的埙啊。多少年过去了,王建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是一只六孔埙,梨型的。

王建第一次听到埙的声音是上世纪80年代,他记得是一部反映古代名医的影视剧,是华佗还是扁鹊他已记不清了,只记得里面的埙音好听(经笔者查阅,是1985年崔隐导演的《神医扁鹊》片头曲)。那声音,幽深,旷远,哀婉,绵绵不绝,让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没有钱,买不起埙,王建就想方设法自己做埙。他仔细研究了乐器店里埙的造型,记录下打孔的位置和整体布局。他曾挖空心思的想用一只酒瓶或输液瓶改制成一只埙,还曾打过部队水壶的主意,但他的努力都失败了。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黄河岸边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泥哨、做泥响蛋、摔泥砂锅儿的时光。他又开始偷偷地和泥,用泥捏制,大约是1993年,他终于亲手做出了第一只埙,尽管只是吹出了呜呜的声响,回忆当年,王建仍然兴奋。

想想看: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事要做,王建却偏偏选择了玩儿泥,世上有那么多乐器,王建却偏偏选择了埙。也许是命中注定,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的——他和埙有着不解的情缘。

不懈追求

1996年复员之后,王建在剧团乐队干过,在一个武术学校做过教练,还操持过很多活计,由于种种原因,都没能长久下去。其间,他一直没有放弃做埙、吹埙这个爱好。直到2004年,他毅然决然放弃之前所做的一切,创立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那时候,知道埙的人并不多,愿意学吹的人就更少了,所以,王建的工作室主要是以教竹笛、葫芦丝和一些普通流行的乐器为主,这时的他一边教学,一边勤学苦练,对竹笛、口笛、箫、埙、篪、葫芦丝、巴乌等吹奏乐器样样涉猎,以至样样精通。2009年王建创办了武陟县葫芦丝竹笛学校,专心从事音乐教学,为了扩大影响,他先后在县消防队,育杰小学等单位义务传授竹笛、葫芦丝、埙等乐器吹奏技艺,几年来,先后有80余名学生考入国家高等音乐学府深造。为了生存,王建不得不投入一部分精力抓培训学校,但他的主要心思还是在埙上,对于埙,他更是悉心钻研,不惜用培训赚来的收入和课余时间来研制埙、琢磨埙。

王建的家离黄河很近,骑摩托车十几分钟就到了黄河边上,用黄河岸边的泥土作原料制埙是再方便不过了。他给自己的埙命名为黄河泥埙。他的埙都是纯手工捏制,造型全凭感觉和经验,一埙一型,绝无重复,音色优美,音准一流,属纯专业演奏用埙,亦可谓高雅的艺术品。
他告诉记者:“要想做一只好埙,首先是选土,粘性较强的黄河泥既有可塑性,又不过于软塌”。他一边说着,弯腰从桌子下掂出一个小塑料袋子,把口袋张开让我们看,“这是我前几天,在黄河边选来的土,不是黄河边儿所有的土都能用,胶泥最好。”他伸进手抓一把摊开,另一只手拨拉着让我们仔细看。他接着说:“选好土后,第二步就是盘泥,要使泥的质地均匀而无气孔。”他从桌子上盘好的一盘泥中取下馒头大的一块,在手里慢慢揉搓,先团成一个窝头模样,中间捏成空心,再慢慢将底口封紧,一个造型古朴的梨形埙毛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用右手掌托着刚捏好的埙坯说:“再经过开孔、调音、窑烧,一只成品埙就出来了。不过今天不能再往下进行了,得有一个醒泥的时间”。他告诉我们,从一团泥巴到打出音孔,并能吹出一首简单的曲子,刨下醒泥的时间,共计需要八分钟左右。当然,这是现场展示做埙过程时用的时间,如果要制成一把精品陶埙,后面仍需要40多道工序。
我们还参观了烧制陶埙的窑,它是一座土窑,柴煤两用,烧一窑需要一天一夜,不要看这个窑土,用电窑烧不出感觉,埙这东西有灵性,有生命。它来自远古,来自史前,带着泥土的味道,带着秋风的味道,用洋玩意不配烧埙。
2016年8月,河南省古代音乐文化研究会找到王建让他复制妇好墓出土的五孔埙,王建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经过认真的研究,他用纯手工捏制、柴窑烧制,成功的复制出来,达到了乱真的程度。鉴于对王建的认可,研究会将王建的黄河泥埙坊定为古陶埙研发传承基地。

不负众望

王建坚持不懈地追求,使他在全国制埙、竹笛葫芦丝这个圈子里有了相当的知名度。

——2004年创办竹笛学校,。

——2013年8月中旬,德国著名木笛演奏家维利格一行6人慕名去参观考察,对王建的黄河泥埙赞不绝口,回去积极宣传,又招了一批德国客人专程来中国找王建拜师学艺,并邀请王建老师到德国教学。

——2014年9月,白玛多吉曾经在星光大道上以吹奏一只牛头埙而一炮走红。可那只埙就出自王建之手。

——2014年10月中旬,王建的黄河泥埙在加拿大举办的中加文化节上荣获银奖。

—— 2016年4月,王建手工制作黄河泥埙技艺被列入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建成为传承人。

——2016年8月,河南省古代音乐文化研究会将王建的黄河泥埙坊定为古陶埙研发传承基地。

——2018年12月,郑州市上街区签署非遗文化黄河泥埙传承制作演奏为一体的文化示范区。

现在,王建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首批特邀研究员、河南省竹笛葫芦丝学会副会长、河南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著名黄河泥埙制作人。武陟县电视台“身边人身边事”栏目为他拍摄了专题新闻片,《焦作日报·今日武陟》刊登了《黄河文化之音乐篇:黄河泥埙猎人魂》,《人民论坛网》以《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县有一个会吹埙的人》为题做了报道,中国笛坛一流媒体——《笛友之家》以《王建和他的黄河泥埙》为题做了详细介绍,图文并茂,让黄河文化之乡的黄河泥埙声名远播。

尾声:在这种融贯古今、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韵味,大概是七千年历史的埙所独有的。也许正因为埙由土而生,才使其具有了土的气度——融合水与火、融合天与地、融合动与静。滚滚的黄河边,在苍凉的埙声里,我们似乎看到了王建质朴外观下不屈的魂灵,和我们中华民族顽强奋进的精神合而为一,一起融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智库查询

Copyright © 2018-2026 华夏访谈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