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刘学能主任
【人物介绍】刘学能:江苏淮安人,毕业于西南大学法学本科,现为南京市第二法律服务所副主任,南京市鼓楼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首席调解员,江苏省基层法律工作者协会会员。
做起来很精彩,谈起来很平常
这是刘学能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第14个年头。聊起每天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做起来很精彩,谈起来很平常,如此反复但意义非凡”。
他比很多同行幸运,用第三视角看,良好的成长环境确实对职业选择起到了优势。
12岁那年,由于父亲工作关系,刘学能随行“进驻”法院家属院。和一般人的生活不同,他从小接触的便是庄严的法庭和神圣的法官,并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各类庭审和法制类的报刊杂志。父亲及长辈们每天忙碌的身影,也在他少年的心中烙下难以灭的印记,耳濡目染之间,年纪小小的他,便想当然的给自己的人生做了推断,憧憬着将来也做个像父亲一样顶天立地的法律人……
不是原点,而是新的起点
年轻赋予青年人的权利之一,便是“无上限”的可能性,他们不会过早的将自己束缚于单一的身份里,而往往尝试一番后的经历更使人快速成长。
刘学能也是,一开始他并没有按照自己设想的路线从事法律行业,而是尝试做起了媒体工作,接触最多的恰好是跟他思想倾向契合的维权栏目。在看到越来越多的法律维权案例后,他发现很多事情从媒体的角度只能做到舆论的监督,力度远远上升不到法律层面。若是想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而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作用于社会的直接性更明显。
于是刘学能在观摩过大环境的喜乐苦悲后,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开始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选择拾起少时的梦想,进入法律行业。对他来说,这不是原点,而是新的起点。
“做媒体时期接触了很多不同的人群,有各行各业的精英,有普通百姓……这段成长经历提高了我的眼界和思维判断能力,对人生和从事法律生涯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其实也是一个与社会、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刘学能很客观的分析道。
成功的案例是对身份的认可
2004年,刘学能正式从事法律服务行业,起初从调查取证、文字处理、卷宗归档等辅助性工作做起,除了自身系统的苦学法律知识外,优秀前辈们的正确指引也加快了他独当一面的速度,很快就能独立的完成从接听接待当事人的咨询,委托,立案,出庭等一系列的工作
在十几年的执业生涯中,回顾起来,刘学能的心中是不平静的,婚姻家庭,交通事故,人损赔偿,劳动维权,形形色色的每一桩案件,无不如电影般的在脑海中回放,当事人委托案件期待的眼神,案件胜诉后的喜悦,让他对自己的工作从不敢有半点懈怠,他知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每一个法律人的职责所在。
图:刘学能主任与当事人就案件进行交流
案件无小事
前不久的“山东辱母案”轰动了中国,引发广泛舆论关注。于法,杀人判刑天经地义;于情,大众用一种很容易想象的同理心去衡量理解。而关于法律与道德冲突的案件每个法律工作者都会碰到,刘学能提及到这么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
“这个案子并不具备代表性,抛开法律工作者身份,我也只是带有怜悯之心的普通人,但是这件事却触发了我对于人性的深思。”
当事人是一对年迈的老夫妻,他们在年轻时由于无法生育,收养了一个本家族的孩子,老夫妻对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供他上学,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但孩子成年后一直在外地生活,对老夫妻不闻不问,没有尽到该尽的赡养义务,老夫妻在经过多个部门,没有得到解决后,经过当地社区的推荐,找到刘学能主任,向委托其向法院起诉,刘学能在经过详细的了解,走访后,得知,老人的养子家境也不是很好,如果单纯性的选择起诉,对双方的关系处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事情也未必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决定先找对方沟通,但当刘学能赶到对方生活地时,对方是电话不接,避而不见,刘学能便守在对方等了一个下午,未等到后,得知对方在一个街道摆摊,便又赶到摊点,对方一开始对刘学能很排斥,但刘学能仍耐住性子与他夫妻拉家常,叙亲情,终于答应常回家看看,并每月支付300元的赡养费,并在遇到重大疾病时及时治疗,在得到调解结果看到调解协议书时,老夫妻泣不成声,连连感激,就是这样一件看是很小的案子,让他真正学会了多角度分析问题,更全面的为当事人考虑。
这种思想渗透到了之后的职业生涯中。
民事案件以婚姻家庭类案件居多,起初接到此类案件时,刘学能和许多同行一样,即刻着手从法律角度收集对当事人有利的证据。而后来他发现有部分当事人明显带着情绪做决定,并没有客观审视矛盾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很多案件看似矛盾不可调和,其实往往并不是无法挽救。
对于离婚案件,刘学能总是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帮他们做一些婚姻危机上的疏导,主张当事人冷静的考虑一下,分析离婚牵引的问题,尽管这并不属于他的工作重心。
“家事无小事,它关系着一个家庭的稳定,往大了说牵扯着社会的和谐。在我看来,离婚案件并不是帮当事人离了才叫成功,如果阻止了本不必破裂的婚姻,那才更有积极意义,不是吗?当然,如果当事人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非离不可,我们还是会以法律为准则,最大限度的保障其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
耐心,足够的耐心就行
法律人的社会地位高,表面光鲜亮丽,但一个成功的法律人往往伴随着长期高强度的作业,背负着每个当事人的重担,能坚持下来都是靠着那份“热爱成就感”的心,从这个职业中感受到激情,实现自我价值。而刘学能保持激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符合他当初选择法律服务行业的初衷。
作为鼓楼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名人民调解员,刘学能同时担任南京三个街道多家社区的法律顾问,配合社区做一些长期的综合治理,维稳及法律参谋工作。
“很多老百姓有很强的法律意识,但是苦于经济影响,没有钱打官司,或是遇到流程诉讼时间长,判决后不能付现等难题,而我们作为调解员,基于法律援助性质,能保障老百姓的权益得到及时的维护,让他们少走弯路,拦截了很多无用功。这也是基层百姓的福利。”刘学伦说。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碰到思想极端的人,他们的学历和经历限制了个人认知,可能无法理解调解员所说的话。
“那遇到这类型的该怎么办?”
此时的采访过了一大半,刘学能较为放松的靠在椅子上,笑着回答:“耐心,足够的耐心就行。像有的纠纷,还需要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去做疏导工作,但是最后调解成功了就是最大的回报,很享受。”
除了针对性的需求人群外,刘学能所在的调解委员会经常以案普法,在党员会议、社区课堂上,用过往案例来和百姓交流,真正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法律宣传作用。
现场采访:法治的春意会越来越盎然
图:刘学能主任接受采访
笔者:入行十几年,您对现今法律最大的体会是?
刘学能:虽然目前的法治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政府一直在加大法治建设。像如今的庭审录像、判决文书等程序的公开、执行案件的速度都进步非常快,司法机关也都在加大力度,真正做到了执法为民,这是有目共睹的。我相信法治的春意会越来越盎然。
笔者:法律工作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
刘学能:法律工作者是基于法律基础上,为公平和公正而生的职业。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推动法治建设,这是价值所在。我希望利用我的专业领域,来保障更多的老百姓,不管大案件小案件,对当事人负责。
笔者:优秀的法律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刘学能:首先优秀的法律工作者一定要有底线意识,坚守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就专业方面来说,终身学习是对法律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个人觉得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以及心理素质都非常重要。除此之外也离不开关心社会的心,紧跟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的变化。
笔者:会经常出去学习或者是与同行交流吗?
刘学能:会的,我经常参加活动,比如普法宣传和一些政治类的,有非常多的机会接触同行,大家会在一起交流。再来就是大环境的改变,学习的体系也有很大的转变。现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会提供大量的后续学习平台,培训的机会变多了。前段时间还在东南大学接受由省法工委副主任刘教授解读新出台的民法总则讲座。平时呢,也在不断地学习一些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及时的运用到工作当中。
笔者:不工作的时候都做些什么?
刘学能:不工作的时候更多的是陪陪家人,兴趣爱好也还挺多的(笑),我喜欢看书,听古典乐。还有就是养宠物,持弄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