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华夏访谈网文化 • 正文

2018《东方艺术·书法》“当代书坛20家” 提名:庞现军

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祁成志

《新华在线网》祁成志

开幕时间:2018年12月22日14:28分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22日-2019年1月8日

展览地址::江苏省宜兴市文化馆

主办单位:《东方艺术·书法》杂志社

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

宜兴市文联

宜兴市文广新局

承办单位:宜兴市书法家协会

宜兴市文化馆

宜兴市美术馆(书画院)

协办: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

大兴安岭呼玛河酒业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媒体支持:遥襟艺术在线 墨池 书法频道

湖上子瞻 品图文化 博山美术馆

策展:谭振飞

学术主持:丘新巧

参展书家:

陈春辉 陈明之林峰龙友马超

庞现军 尚天潇 舒鸣 谭文选 唐楷之王客

吴善贞 萧庆祥 熊曦 杨建虎张海晓

张洁明 张利安 张雄华周峰 诸明月

庞现军

PANGXIANJUN

庞现军 别署耕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名家陶刻高研班负责人,无锡市政协委员,宜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书画院特聘书画家,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被中书协授予“优秀工作者”称号,2018年被中书协授予“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称号。作品被南京博物院、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书法艺术的加法和减法

庞现军

提到书法艺术学习,我想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加法”,另一个是“减法”。在此求教于各位方家。

所谓加法,就是指在我们的本来面目、原有基础上所增加的部分。有一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的学习如金字塔,底部是技术,顶部是书法家的才学积累与涵养性情。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前提是,你要获得一定的技术含量,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从形式美的角度而言,笔法功夫是首要的,笔法则来自于用笔。古人论书,常以用笔为先。东晋卫铄说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谈一个书家的才华表现与文化内涵。

怎样获得一定的,甚至是比较出色的技术水平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不断地学习。众所周知,古代每一位大书法家都有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而广为后世流传。这种学习,就是崇尚经典,透视经典,立足于当代,复活于传统,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在此可用各种形象的语言来表述人们的学习行为,可以说苦读,可以说学习师友与时贤,也可以说借鉴,是“偷”,亦是“抢”。我个人觉得最后一种说法似乎更贴切,将学习者的如饥似渴表述得如此充分。有句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在此可贬义褒用。我们学习的碑帖中,有的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比较容易入手;有的则曲径通幽、宛转曲折,不太能够掌握其精华。再说,当代的书家名家,有的会倾囊相授,有的秘不示人。此时,我们也不妨从那些高级做贼的身上,学习他们的“惦记”功夫,发挥“惦记”的韧性与狠劲,反复学习。学习愈深,则自创亦愈高。

在书法学习中,要找准古代碑帖,定位当代书家,抓住自身感兴趣的点,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下足功夫去学。这比不断转换学习方式更有效果,所谓站得高,潜的深,深度的重要性应该远远高于广度。学书,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做加法的过程。因为临习古人书迹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手段,而进一步可成为发掘创作源泉之途径。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有些感觉是光练字所不能抓到的。那么就要学习笔法,学习线条,学习章法,了解不同毛笔的属性,再掌握墨法。用尽一切办法与力量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习他们的独家秘笈。

书家工夫在书外。书法是精神的产物,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就不能局限于书法。相反,书家的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博览群书,读书多,积理则富,气质自雅,书法作品才会出神入化。正如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言:“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从浩瀚的书海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周围,开拓胸襟,提高思想境界,陶冶高尚的情趣,并通过熟练的技法以不同程度的将此表现到纸上来,从而获得字外之趣。

其实做加法的学习态度还可应用在其它领域,比如收藏。古时的书画大家都好收藏、精鉴定,因为艺术s创作是“手”,收藏鉴定是“眼”。书画收藏之道“进可治学,退可自娱”,我认为藏品带来的最大益处,无疑是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满足,启发人们智慧和灵感,甚至可引导人们进入更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心理上的回报,要远远超过金钱上的回馈。而欣赏的过程,是欣赏者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对中国传统书画表现出来的艺术美的感知和理解,并由此引发出来的想象和联想,进而与作品产生共鸣,使精神生活得到陶冶和升华,最终化为使人健康向上之动力。要使自己的书画达到较高水准,就必须品鉴藏品,对其加以研究。从认识作品的内容、题材、形式、章法、结构、造型等方面入手,继而研究作者用笔用墨的特点,最后对作品的意境、气韵、情感和风格做出评价。书画的鉴赏研究之所以极具魅力,就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求知的过程,此时积累的经验是为追求更高的眼力作储备,其自身的书画水平也获得更为丰富的营养。

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就应该进入书艺的“减法”阶段。减什么呢?我认为要减掉两样东西。

第一,减掉书法主体中的负面因素。这些负面因素包括负面目的和负面情绪。所谓负面目的,就是学书目的不单纯,写字不纯粹,有功利色彩,即名和利的考量。所谓负面情绪,往往表现为畏难情绪和自满情绪。面对不熟悉的字体、环境,学书人容易畏难。面对自己反复学习过的熟帖熟碑,学书人又容易自满。这两种情绪都会影响我们的书艺修为。其实,学书就是不断剔除杂念的减法,放下对外在物质的执着与忧虑,让艺术回归于宁静与简单。

第二,减掉时风。各种艺术同时都是一门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习书者应以冷静的思考,理性的分析和审美的眼光去品读书法艺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书法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使得不少书家以个性的张扬和打破传统为目标,盲目跟风,守不住自我,而最终被时风所淹没。对于书法时风,我们应采取超然与疏离之态,不屑于遵从名利场的逻辑来看待书法,而是把书法作为一种精神的自娱和遥慕古贤翰墨运思的方式,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悉心研究,仔细揣摩,使得个人面目在自然而然中得到彰显。

书法是一种痕迹,是个人精神的一种外化。时风并不是个人的真情实感,率然而为的作品并不能体现作者性情的真实。元代赵子昂认为“用笔千古不易”,这不易的“用笔”,并不是用笔的方法,而是指产生这些用笔方法的原则。每一位书家因性情、气质、学养、审美取向的差异,都对用笔方法有着不同的感悟和取舍,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着相同或不同的技巧,巧妙而精到地运用着笔法,进行着势的构筑和意的营造。

总之,在书法学习中,先做到加法,寻找古人,再做到减法,寻找自我。在古人和自我当中,我们最终才能寻绎到一些被古人反复强调过的名词,比如“性情”,比如“笔性”。收获了性情和笔性,做到笔随我意、我顺笔性,技进乎道,艺通乎神,在用笔中获得了自由,也体悟到极大的自在。

持山联 180cm×40cm×2 2018

此处安心 133cm×25cm 2018

花卉四条屏 45cm×15·4cm 2018

鸟石 133cm×25cm 2018

齐白石诗 90cm×28cm 2018

齐白石诗 133cm×35cm 2018

前贤诗 70cm×35cm 2018

前贤诗其一 70cm×30cm 2018

宜興洗硯堂訪陶記

吾昔讀東坡先生《楚頌帖》云: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欲,逝將歸老,殆是前緣。陽羨即今之宜興,想其山川形勝,心猶向往也。

戊戌三月,適往常州,雪堰明波兄驅車數百里來會,曰:宜興咫尺之間,現軍兄居此,何不往畫溪觀東坡蜀山之勝乎。乃電話問現軍兄,兄曰:來。

山水江南,流麗如畫。況乎春之旣暮,萬樹深蔭,城郭村野錯雜於靑綠間,如觀仇十洲長卷,不覺道途之遙也。頃至宜興,現軍兄之洗硯堂在鬧市中。吾昔應屬曾作一聯云:臨窗古硯收秋露;洗雨靑山對畫堂。觀此前後,靑山似非眼前。然則古人謂,心有南山,則魚市亦南山矣。心有靑山,遠近c無妨耳。

門虛掩,不叩而入,現軍兄適課徒。座中尙有一客,㿑而清,捧一壺正奏刀,見人來,僅輕頷首。主人則起而迎,曰:至我新館喫茶。

新館與前店連,二百平許,三層。前後間僻一小院,置諸木石奇樹。自石徑步入,館中陳列清簡。多為主人書畫製壺。現軍兄善書,自不待言。墻上大寫意花樹鳥蟲,筆墨絶痛快。吾異之,賞之再三,謂主人曰:孰知兄乃眞畫家也。主人則曰:洗硯水耳。又觀其架置壺盞,供春大彬皆悅目,壺上刻字作畫,一一為主人手製,其生動巧妙,了無匠氣。明波兄謂此皆主人自刻也,胸中有隸篆楷草,有十方山水,刀下固無礙也。

主人搜得一册《龐現軍刻壺》相貽,曰:書畫刻三者鎔於一端,余所自珍也。

明波兄曰:兄自遠方來,何不寫一二壺,教現軍兄刻了存念。吾欣然,就案上筆墨,書二聯,幷作一梅一菊。

又閑話一二,天將暮,窗外竹影婆娑。主人曰:東坡有無竹無肉之句,旣有竹,豈可無肉,出門喫飯。

將出,見其攜一水甁,問之,曰:茅臺六斤,飲盡始歸。

至飯店坐定,席上七人,早間刻壺客也在,乃西泠印社江陰人費加龍也。吾自嘆:慘也,今夜必醉倒他鄉矣。

幸主人知量,觥籌交錯間,吾獨小酌,飲罷,竟不醉。歸至洗硯堂,女主人猶於燈下製壺。吾等則飲茶説話。談至刻壺事,主人仗酒興,取吾所作,手起刀落,頃刻間梅菊刻就,一枝一葉,神采盡見。復以吾所書“能醒混沌不輸藥;欲道甘辛已出禪。”之句示單雙刀法。吾欲效之,唯刀不盡意,粗刻一字而罷。辛字以下,雪堰明波兄手筆也。

茶欲散,主人道,明日引君觀《種橘帖》碑與東坡書院。

吾則曰:此身固閑雲野鶴,自來自去。兄如客氣,去歲吾所撰之聯,應書之挂起,纔算了卻吾等一段雅事也。主人大笑。

越旬月,壺寄至。現軍兄曰:他日或再來。噫,東坡因蔣單二氏,乃有卜居之事。吾時思戴,豈敢不欣然命駕乎?

陳楚明四月廿六日於廣州

日课 30cm×20cm 2018

苏东坡文 70cm×45cm 2018

王维终南山 90cm×28cm 2018

吴昌硕诗 70cm×27cm 2018

吴昌硕题画诗 35cm×70cm 2018

吴昌硕题秋葵凤仙 70cm×27cm 2018

吴昌硕阳羡诗 25cm×35cm 2018

习齐白石联 70cm×28cm 2018

长江好竹联 133cm×35cm×2 2018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智库查询

Copyright © 2018-2026 华夏访谈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