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华夏访谈网综合 • 正文

一支粉笔,一生风骨——献给我的恩师李玉琢先生

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栾新秋

编者按:一支粉笔,是那个年代最质朴的教具;一声朗诵,是一位老师最真挚的情怀。五十年后,学生已是古稀,老师也已华发,但当年讲台上朗诵《海燕》的身影,依旧清晰。本文是一位学生对恩师李玉琢先生的深情回望,字里行间,满是“玉不琢,不成器”的感恩与敬意。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的思绪如潮水般,涌回了半个世纪前的课堂。那时,我们的世界很简单,一支粉笔,一本泛黄的课本,便能承载所有的向往。而我的恩师——李玉琢先生,便是用这最简单的工具,为我们打开了通向文学殿堂的大门。
“玉不琢,不成器。”先生的名字,恰如他一生的写照。他并非一块天生无瑕的美玉,而是历经岁月与世事的打磨,终成温润而坚韧的精品。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从一名声情并茂的语文老师,到考入清华的学子,再到四通的干将、华为的功臣......每一次转身,都是一次自我雕琢,每一次雕琢,都让他愈发璀璨。
然而,在我心中,他永远是那个在讲台上朗诵《海燕》的青年。他个子高高,嗓音极具穿透力,仿佛能穿透风雨,直抵人心。那奔放的豪情,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让我真切感受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力量。
他的课堂,是诗的国度、思的原野、梦的远方。他从不拘泥于小节,而是引领我们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他博学多才,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他声情并茂,让文字在空气中流淌,让我们如临其境。因此,他的课,是我们最盼望的时光。
他用一支粉笔,书写的不只是板书,更是风骨、信念与担当。
他用一支粉笔,点亮的不只是课堂,更是心灵、梦想与远方。
他用一支粉笔,传授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品格、勇气与力量。
那时,我有幸担任语文课代表。对先生,我心中充满了敬畏,甚至带着一丝胆怯。每次去送作业,我都会把本子放得整整齐齐,不敢多说一句话。正是这份距离感,更让我将他视为灯塔。他在文学上的执着追求,近乎狂热,这份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在我心中播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如今,我已七十岁,仍在为热爱的事业奔走。每当提笔,我都会想起先生当年的教诲。他不仅传授我知识,更教会我如何欣赏美、表达美,如何在人生的风浪中,像海燕一样勇敢翱翔。他是我们的灯塔,照亮迷航;是风帆,助我们破浪;是罗盘,指引方向。他教我们以目光丈量远方,以脚步丈量大地,以心灵丈量世界。他给予我们的,是看世界的眼睛、走远方的勇气、做自己的底气。
前几年,先生和爱人到苏州来。他们的游览,不同于普通游客。他对每一处景致的欣赏,都夹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真知灼见。他能与你畅谈园林背后的历史,也能为你解读一砖一瓦的匠心。听他点评苏州,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课堂,聆听他引经据典,纵横捭阖。
值此教师节,我由衷地祝福先生:愿您福体安康,笑口常开。您的教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您的精神,如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
玉经雕琢而成器,人承师恩以成才。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这些五十年前的学子,依然深深爱着您——我敬爱的李玉琢老师!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智库查询

Copyright © 2018-2028 华夏访谈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