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华夏访谈网综合 • 正文

从地质锤到罗盘---- 我在易学创新发展中的感悟与思考

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编辑

——易道文化模范人物谢炳林老师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谢炳林老师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文脉承千载 今朝聚凤麟

赋开新气象 论道溯根源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先进同仁、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一名有着30余年易学实践经历的研究者,也曾是一名地质勘察工作者。从野外勘探的岩层褶皱到易学典籍中的卦象变化,从用罗盘定位地质构造到用易理推演事物规律,我始终相信,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现代实践的碰撞,终将在创新中绽放新的光芒。今天,我想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易学创新发展的三点感悟。

一、创新始于“回归本源”:在地质勘察中读懂易学的“象数思维”

30年前,我背着地质锤行走在山野间时,常常发现易学中的“象数思维”与地质学的“实地勘察”有着奇妙的共鸣。比如,《周易》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与地质工作者通过岩层走向、矿物分布推断地质结构的逻辑不谋而合。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易学的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回到“观物取象、取象比类”的本源思维——从现代实践中发现传统智慧的对应点,让卦象、阴阳、五行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解释世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当我们用易学的“象数”眼光观察现代科技、社会现象时,会发现传统与现代从未割裂,而是同根同源的思维体系。

二、创新成于“直面现实”:让易学智慧服务当代人的精神与生活

通过10多年的看书和名师走访,2011年后,我全身心投入易学实践,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古老的智慧回应现代人的困惑?比如,年轻人问“如何用易学理解职场竞争”,创业者问“卦象能否指导企业决策”,焦虑的父母问“如何用五行平衡孩子的成长环境”。这些问题倒逼我跳出典籍注疏,转而将卦理与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结合,形成更具实操性的应用框架。

例如,针对企业管理,我尝试将“乾卦”的“刚健中正”与现代领导力结合;针对个人成长,我用“坎卦”(水行遇险)阐释压力应对,强调“守正以待变”而非盲目突破。这些创新并非颠覆传统,而是以“问题导向”激活易学的“实用理性”——让“天人合一”不再是哲学口号,而是具体的生活智慧;让“趋吉避凶”不再是宿命论,而是基于规律认知的主动选择。

三、创新贵于“守正开新”:在争议中守护易学的学术品格

这些年,易学发展面临两大困境:一是过度神秘化;二是过度碎片化,用断章取义的“口诀”迎合快餐式需求。作为从业者,我们有责任守护易学的学术根基——它是基于天人关系的认知体系,而非玄学工具。

我的做法是:一方面,深耕经典文本,从《周易》《易传》到王夫之、熊十力的易学哲学,梳理“变易、简易、不易”的核心逻辑,避免创新沦为无根之木;另一方面,拥抱学术对话,与地质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等领域学者合作,用现代语言阐释“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科学内涵。

让易学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从地质锤到罗盘,从岩层到卦象,我始终相信,易学的魅力在于它既是“古老的”,更是“常新的”。今天,当我们谈论创新时,不是要让易学穿上现代的“外衣”,而是要让它的“灵魂”——对世界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的认知——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文化自信提升的今天,易学的创新发展需要我们既做“掘井人”,深挖传统智慧的源头活水;又做“架桥者”,让古老智慧跨越时空,成为现代人认识世界、安顿心灵、解决问题的精神工具。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代易学研究者的使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让中华文化的智慧之光,照亮更广阔的未来。

论道兴文脉 赋辞振雄风

薪传光永熠 来日更相逢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智库查询

Copyright © 2018-2026 华夏访谈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