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千年茶脉,焕发非遗新机
——以岕茶为范本探索中国茶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李昱增
一、非遗茶文化:中华文明的活态基因
岕茶,源自唐代、兴于明清,承载着无锡阳羡地区千年制茶智慧。作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凝聚了蒸青、闷黄、炭焙等九道核心工序,每一片茶叶都浸润着“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正如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所呼吁的,非遗茶不仅是产业根基,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茶产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升级的关键期,非遗茶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正是实现这一跨越的核心引擎。
二、非遗茶发展的实践探索:以岕茶为例
1. 标准化建设:筑牢品质根基
无锡陶都岕茶自2007年创立以来,始终以“守护传统技艺,引领现代标准”为宗旨。我们建立了6200亩生态茶园基地,严格执行“人工除草、有机施肥、物理灭虫”三大原则,并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200户茶农实现标准化种植。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刘文新所言,农机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支持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而标准化管理体系则让岕茶连续多年斩获“陆羽杯”特等奖,成为市场信赖的高端品牌。
2. 科技创新:破解传承困境
面对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人断层问题,我们与江南大学合作研发出智能萎凋控制系统,将传统“看天制茶”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使茶叶含水率误差控制在±0.5%以内。同时,通过建立非遗技艺数据库,对21项岕茶制作关键技术进行数字化存档1113。这种“科技赋能非遗”的路径,与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提出的“AI+现代农业”理念不谋而合,让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3. 产业融合:拓展价值边界
借鉴恩施蓝焙茶业“茶文旅融合”经验,我们打造了“岕茶文化生态园”,推出“一亩茶山十年私人茶园”定制服务,游客可参与采青、杀青、揉捻全流程体验,年接待量突破5万人次。更创新开发岕茶衍生品,如茶香月饼、茶多酚护肤品等,使非遗茶产业附加值提升40%。这种跨界融合,正是对全国人大代表郭桂义“茶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案的生动实践。
三、非遗茶发展的未来路径
1. 构建系统性保护体系
参考浙江省“茶非遗主题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建议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对非遗茶园实施原产地保护,建立从种质资源、制作技艺到文化传播的全链条保护机制。同时,完善传承人梯队培养制度,将“带徒授艺”纳入非遗传承人考核体系。
2. 深化数字生态建设
开发“岕茶元宇宙”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茶叶溯源、技艺VR教学、数字藏品交易等功能。如祁门红茶非遗馆通过数字化展示提升游客体验,我们计划将岕茶千年发展史转化为沉浸式数字叙事,让年轻群体在虚拟世界中感知茶文化魅力。
3. 开拓国际话语体系
2024年慕尼黑茶博会上,岕茶与德国精酿啤酒的跨界产品引发热议,证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具有穿透文化壁垒的力量。
四、政策呼吁与行业倡议
作为从业者,我们期盼:
加大财税支持:对非遗茶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设立专项信贷产品(如云南宁洱的茶产业扶持政策;
完善标准体系:尽快出台《非遗茶质量分级国家标准》,建立区别于大宗茶的品质评价维度;
搭建协作平台:组建“中国非遗茶产业联盟”,整合茶文化、茶科技、茶金融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
结语:让非遗茶香飘向新质未来
从唐代李栖筠贡茶,到今日数字化茶园,岕茶的千年传承史正是中国茶业发展的缩影。唯有将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升级,用现代科技激活传统技艺,以开放胸怀拥抱全球市场,非遗茶才能真正成为彰显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绿色黄金”。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凝聚先人智慧的绿叶,书写中国茶业的下一个千年传奇。
来源:陶都岕茶
编辑:杨瑷嘉 孙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