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华夏访谈网综合 • 正文

罗哲文雕像揭幕仪式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栾新秋

为了缅怀罗哲文先生曾150 余次亲临苏州调研指导苏州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为苏州古城保护与发展、为苏州的古建园林事业献计献策,为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培养入门弟子,让古建筑保护技艺人才薪火相传讴心沥血作出的重大贡献。在苏州四名弟子的发起下,全国罗哲文弟子的大力支持下,2024年11月28日,由中国民协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苏州市香山帮营造协会、苏州吴都智库主办,苏州香山法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苏州祥和古建筑研究设计有限公司、苏州市新石器时代古建营造工程有限公司承办,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纪念罗哲文诞辰100周年——罗哲文雕像揭幕仪式在苏州市新石器时代古建营造工程有限公司成功举行,这里是吴中区首批非遗工坊,被胥口政府列入重点非遗文化产业项目。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柏,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馆员罗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付清远,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原副巡视员曹南燕等领导出席活动,在中国文物学会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张义生、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曲云华、史建华、许建华、蔡云娣、蒋钦全、马良云、王正前、贾华勇等弟子的见证下,由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柏,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馆员罗杨为罗哲文先生雕像揭幕。

作为罗哲文先生的弟子,蔡云娣深知他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和成就,都离不开罗哲文师父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奉献,也深刻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离不开每一位同仁的坚持和努力,蔡云娣用汉白玉制作了罗哲文先生的半身雕塑,愿借此雕塑,表达他对师父的感激和感谢之情,罗哲文的名字将和这汉白玉雕塑一起,为时间铭记,被后人敬仰。

2002年,随着禁采令的颁布,蔡老师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原材料短缺困境。然而,正是在罗哲文师父的点拨下,他找到了新的方向。禁采令虽然限制了原材料的获取,但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珍贵。于是,蔡老师决定两条腿走路,一边走精品化、艺术化的道路,一边走古建园林营造的道路。

各位领导对蔡云娣古建园林成果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

揭幕仪式后,与会人员在苏州吴都会馆召开了围绕新时期下“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传承”为主题的“纪念罗哲文先生诞辰 100周年活动”座谈会。

蔡云娣表示将秉承师恩,牢记师教,不忘初心。在罗哲文师父的精神引领下,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后记

玉做人生泥为底 方寸妙境念师恩

冬日里踏足姑苏,听烟雨声声,望园林座座,那些烟雨朦胧 乌瓦白墙都沉在了微凉的风中,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个城市最诗情画意的一面:梅花糕的米粉香气充斥着大大小小的街巷斑驳而泛白的墨色石墙布满了时光的沟壑,原来书本里的移步换景如此真实夜色升起的湖畔,听一曲评弹在吴侬软语中沉醉江南,都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纵使这时并不是三春胜景,可冬日在苏州,也温柔而绵长,如同街头巷尾的阿婆用夏日里盛开的茉莉制成的花环,在十一月的时节里,香气满堂,悠悠然的朦胧之间,我们又看到了那个曾经150余次亲临苏州调研指导苏州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的身影:建筑学大师,古建筑泰斗,万里长城修复第一人——罗哲文先生。

因有所共鸣,万人得以汇聚;因有所传承,文明得以赓续。本次罗哲文诞辰纪念活动圆满落幕,我们也感受到了传承与文明的重量,一尊汉白玉雕像,不仅是师恩难忘,更源于他穿越几十年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从“澄泥石刻”的精湛问世到东方雕刻艺术的高峰,汉白玉的温润,宛如古风的低语,诉说着岁月的雅韵,也让我们看到这些年来,蔡云娣的坚持和汗水,如他一般的手艺人往往是“固执”的,永远保持着追求完美的态度,一辈子很长,都用来做好一件事,他们的人生是用手来回忆的。面对大自然馈赠的素材,他们用技艺去给予它“生命”。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太多人已迷失了自己,所幸,仍有默默坚持的手艺人终其一生在坚持初心。择一事业尽终身,不为繁华易匠心。使我由衷的敬佩!正因如此,情怀作品不应该被时代的繁华所遮掩,今天的我们,更应用心感受,守护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赋予它价值,让它源源不绝的传承下去。

从水墨点染的江南画卷中走来,在沧海桑田里融化岁月的柔情;当拂晓的曙光掀起夜幕的窗纱,这座城市在这里苏醒。跃上历史的轻舟,撑一支竹蒿,漫游姑苏城里好风景;我们穿梭古今,探源问流,聆听一个国家的精神传记,也聆听匠心的广博,感受手指翻转之间的方寸乾坤。(栾新秋)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智库查询

Copyright © 2018-2026 华夏访谈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