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万春的办公室总是浸润着书香,一面靠墙的书柜里,除了书,还整整齐齐码放了好几层教科研杂志。他不仅自己读书,还时常将从书中了解的教科研前沿成果分享给学校教师。无锡市旺庄实验小学有教师143名,目前正在进行的有4个省级课题、7个市级课题,每一个课题的进展,顾万春都捋得清清楚楚。
爱读书,是学者型校长;常听课,是教科研专家;有思想,是幸福教育路上的领跑者……这些都是旺庄实小教师们心目中的“顾校长”。
专注教科研是顾万春教育生涯的重要一环,也是其倡导的幸福教育的底色。“我认为科研最终会使人形成一种素养、一种思维、一种看问题的方式。如果把科研当成是装点门面的事情,最终获得的就只有门面;如果把科研当成是解决问题的行为,就一定会带来改变。”顾万春把这种在教科研上求真务实的态度迁移到整个教育生涯里,“我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喜欢数学,我喜欢教育,最终也在这份喜欢中成就自己。”
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顾万春对教育有着天然的亲近。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学生们来到家中向父亲请教问题的情景。“那时候,看着父亲和他的学生亲密无间地交流,我总会心生羡慕。”
在父亲的影响下,从进入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就读开始,顾万春早早就立下了“当一辈子小学教师”的目标。1986年,顾万春毕业,进入梅村实验小学工作。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把每堂课都作为训练自己的机会,力争做到把每个词语说准确,把每句话说规范。
“当你把数学讲透了,孩子的眼睛就会亮亮的。”年轻的顾万春为了让孩子们的眼睛更明亮,边工作边进修,完成3年的函授学习后,先后参加县级、市级数学教师赛课并摘得桂冠。随后的几年,他走进全县近30个乡镇送教,还经常受邀为省内外同行上示范课,成了大家都认识的“上数学课很厉害的顾万春”。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启对素质教育的探索。顾万春在学校的支持下,将教学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了教研。一次,他到南京参加教科研工作会议,时任省教委基教处处长的成尚荣在会上提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程改革”,这句话犹如一把钥匙,为顾万春打开了新课程这一前沿领域的大门。
“教学工作之余,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研究课程改革上。”顾万春查遍了所有能找的资料,针对当时学校课程门类过多和课程形式单一的弊端,作为一线教师,在全国率先提出在小学课程中开设“综合课”和“微型课”的主张。随后,顾万春受邀加入江苏省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整整一个暑假,他查资料、做调研,撰写《世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研究报告,为5年后国家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参考。
1998年,年仅29周岁的顾万春被破格授予“江苏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成了顾万春往后数年里时时记挂在心头的事。
坚定的目标、父辈的教诲、导师的指点、团队的支持,在这样的合力推动下,顾万春用一片赤诚之心全力奔跑在教育之路上,“学生愿意上你的课,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你,同行给你打高分。”这是顾万春对一名好教师的理解。
一个人能发挥的带动作用有多大
2001年,已调任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近2年的顾万春收到当时新区(2016年更名为新吴区)教育局的多次邀请——请他出任旺庄中心小学校长。已在教科研上得心应手的顾万春犹豫再三,开学时,他只身来到了学校考察。举目望去,教学楼的屋顶上铺着红瓦芦席,泥地操场的四周是薄薄一层煤渣,空荡荡的图书馆、没有几样家当的实验室……可是,操场上齐腰的野草迎风摇曳,生机勃勃,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飞奔而来,笑容满面:“老师好!”那一刹那,顾万春所有的犹豫消失了:“我就是属于学校,属于学生的啊!”23年后,提起那一刻,他依然激动不已,“孩子的笑容留住了我”。在新的跑道,顾万春的幸福教育悄然生长。
既然为了学生留下来,就要为了学生往前跑!面对当时旺庄小学办学条件差、师资薄弱、生源流失的情况,学校提出“硬件靠政府、软件靠自身”,很快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同与支持。旺庄镇政府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校园改造。与此同时,结合“省实验小学”创建工作的经历,顾万春大胆酝酿出“用3年时间创建省实验小学”的目标,用目标统领学校管理。
顾万春第一步就把全校所有教师的课听了一遍,在摸清情况后,他把教师们带出去交流,把专家们请进来研讨。“我们不再是只能看到头上方寸的井底之蛙。”忆及当年,现任旺庄实小副校长的朱晨铮感慨良多。老师们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成功的路径。“建立校本化的教研制度,培养会学习、会研究、会反思、会创新的教师团队。”顾万春思路清晰,带着学校教师申报课题,开展联合教研,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方式,深化学校教学改革。
2004年,顾万春兼任春星分校校长、新区教研室副主任,加上旺庄实小校长,身兼三职的顾万春常常过了几小时就要转换工作职责,“3个岗位的工作关系串联起来,构成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支撑的三角形”。顾万春把分散在全区各校的名、特、优教师组合起来,成立名师工作室,建立教育共同体,共同体之间骨干教师轮岗、校长调研,以强校带动村校、名校带动新校,全区38所中小学、幼儿园一起“动了起来”。 一群有特长、有管理能力的一线教师由此成长了起来。据统计,全区先后有数十名教师成长为市、区级教学能手和业务骨干,其中8名教师成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一个人的引领可以带动整个团队前进,从而影响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顾万春的心中“时时荡漾起暖暖的幸福”,“这是作为一个领跑者的价值和作用所在。领跑者,会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正是由于他的领跑,可以让后面的奔跑者前进的步伐更加矫健”。
一辈子可以在幸福教育路上跑多远
2008年,顾万春担任新区教育局局长助理,校长、局长助理、教研室主任,三个身份集合在一起,他一干就是8年。然而,“我心归处是课堂”,在连轴转的工作里,顾万春从未放下过教学研究。2014年,他把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文,提出了“发现数学”的概念,“让孩子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与当前数学课堂改革的精神高度一致,却更早在旺小铺开了实验。
2019年新吴区成立优质教育共同体集团校,旺小作为首批集团校总校,带领6所成员校,立足发现课堂,以学科课程、课题项目为载体,开展了语文任务式、数学发现式、英语跨学科、科学研究式、德法思辨式等8门学科的典型课堂范式研究,通过课程共建、教学共研、团队共育、质量共进等多种形式,打造旺庄幸福教育共同体。
“我这个人,认定有意义的事情,就会坚持做下去。”顾万春说。20年来,在旺小,每一个四年级学生都会经历时长一周的军训,“趁早播下国防教育的种子”;每年暑假前,顾万春也总会叮嘱门卫师傅,有返校回来看望母校老师的学生要放行,“桃李满门是教师幸福感的来源之一”;毕业考试前,他会带着整个领导班子给每个班送去象征希望和鼓励的向日葵,“让学校成为孩子一生留恋的地方”。在“幸福”的旺小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毕业生回到母校做教师,从旺小调出去锻炼的教师总想着调回来。
2023年,在顾万春的坚持下,他卸任教育局职务,将全部精力灌注到旺小的办学实践。“我一直敬佩袁隆平先生赤脚下田的精神,现在的我唯愿心无旁骛地把学校办好。”顾万春考虑得很长远,他把重点放在了传帮带和理顺管理体系上,“下一步,学校还要加快培养有引领力的特级教师,形成制度文化,推动教师自觉发展。”
校园里有一条路——“望勤路”,顾万春时常站在这里,深情地看着孩子们明媚的笑脸。“人勤春来早”,给这条路取名时,顾万春想到的是这个寓意。这38年的教育生涯,顾万春勤学笃行,求实创新,赤诚奉献,他的春天来得很早,但他一直奔跑在幸福教育的路上,从未停歇。
个人档案
顾万春,无锡市旺庄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学会理事,无锡市名校长,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小教专委会理事长,江南大学硕士生导师。
顾万春主张“给孩子一双慧发现的眼睛”,其“发现数学”课题项目获无锡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次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倡导并长期致力于“幸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主持多项省级重大课题,取得研究成果,多次被《人民教育》和《中国教育报》宣传报道。先后获评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百名优秀校长、中央教科所命名的首批全国10名科研型教师等荣誉称号,出版《向往幸福的教育》和《发现数学》等多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