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华夏访谈网综合 • 正文

三木秉凤诗文选:峰转回廊相思泪,月出惊鸟啸一声

发布时间:  人气:   作者:三木秉凤

天涯几度夕阳红

霞隐幽霄暮色浓

峰转回廊相思泪

月出惊鸟啸一声

云行天际驱萍踪

星漫无极广寒宫

万计深𪩘待时动

筚途蓝缕与谁同

曲江千波明,风云荡浮萍,何谓浩然气,屯布天地中。公孙丑曾问孟子:“敢问何谓浩然正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古人所言天地正“气”,就是宇宙正能量。老子言之道生万物者,道之生德,然后厚德载物,德者得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万物化生于自然世界,人道应当效法天地大道,人间之道又在何处?文以载道,大化天下!文化学习与文化涵养其实就是修道布道得道的领悟过程,文化修养与文化传播就是我们获取正能量的无限源泉!一切文化包括圣贤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都具备同样的文化功用与文化功德。古今中外几大哲学皆探究一个问题,这就是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到底应该安在何处?安贫乐道,安富守道,安心悟道,孔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人只所以化生为人,一定与草野动物有着质的区别,这就是文化之别。动物恒顺自己的习性而生老病死,它们在寻觅食物、逃避危险、繁殖后代中忙忙碌碌地度过一生,动物们不会追求修心养性的文化功能以及大爱无疆的良善功德。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文化之道!这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而一切正能文化都具备同一功能,这就是吾“善养吾浩然”正气。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到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喜怒哀乐之外泄都会对宇宙产生重大影响,或增其正气,或添其邪气,因而《易传》又曰:“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而言行也不过是心动之发!所以古人方曰气象万千者“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所以心是万物之宰,一切正气源心生发。生命成长不是衣食住行之求索,而是一次自我修心养性并悟达宇宙之道的心力过程,我们从血肉之心、意识之心、灵魂之心层层升级到宇宙道心,每一次境界升华皆是一次灵魂悟达!从开悟到实证之过程仍然非常漫长。但若没有时空维次思想的一次次沉淀与升华,我们就会在尘缘杂事中变得庸俗浅薄碌碌无为,若没有人生履历的一次次反思与鼎新,我们就会变为井底之蛙笼中之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内新而外显,根据量子科学之理,低维一之物乃是高维之识的显化,灵魂与肉体如影随形,影为身之影,身为灵之影,灵为心之影。心与身犹如电脑程序控制下的荧屏节奏,如影随形,又无影无踪,超越之人也就成全了李白花间的一壶浊酒,对月独饮,任凭他人妄论,唯己乐在心中。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是格究万物的道理,格物过程就是求道修道的过程。生命的感悟在于无住于心,在于道法自然,而非临月困于情,对花伤于感,尘缘之心虽言但愿天长地久千里共婵娟,然而实际却直叹人生如流星划空,无奈世事如月之圆阙阴晴。花开花落只为山河川野洋溢清香,岁往岁来只为日月星辰劈地开天,一切生命现象仅仅是高维时空对低维时空的一次影像显现,犹如电脑程序在荧幕上的显像一样,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老子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我是谁?我去往哪里?我又如何善养吾浩然正气?生命应当超越时空与现象,做到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我们绝对不做花开花谢的生命现象!绝不留恋阴阳缘合暂住色身!人从宇宙自然中阔步走来,终究又回归宇宙自然,生老病死只是一次旅行与修行!当我们超越了生命现象的羁绊,一切时空都是我们的路径!人间过程的犹如流水,流向海洋还是沙漠全凭一念之择!宇宙就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太极,天地之间有正气也有邪气,有阳能也有阴能,有天堂就有地狱,有清气就有浊气。孟子告诉我们,人要善养人之浩然正气,成己达人,开务成物,把简单的生命成长做为为他人铺垫的石砖,将毕生的文化事业化为文化功德与文化功用,从而文以载道而大化天下,这也许就是中国文人的最高天职。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聘书查询   |   智库查询

Copyright © 2018-2026 华夏访谈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53781号-2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24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352